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新时代对台战略调整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8-05-01 00:05:46  


 
  二、“以我为主”:大陆对新型两岸关系的积极建构

  新时代是我们制定国家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制定对台政策的出发点。对于大陆来说,如何结合新时代这一大背景,进一步将大陆战略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对岛内社会的影响力,乃至两岸和平统一的推动力,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笔者建议,大陆的对台政策转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被动因应两岸关系转向积极形塑和引领两岸关系。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政策处于半被动状态,一直受到台湾政党竞争制度的影响,随着政党轮替而被动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两岸关系。目前,大陆日益掌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对台工作可以更加自信、大胆一些,格局视野可以放得更开一些,不仅要做两岸关系的形塑者,还要做两岸关系的引领者,积极建构“以我为主”的新型两岸关系。这既是大陆崛起的必然,也是新时代的要求。未来两岸之间的统“独”问题,虽然仍会受到岛内蓝绿力量对比格局的影响,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两岸实力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未来大陆有信心、有能力摆脱岛内统“独”力量消长或政党轮替的牵引,建立“以我为主”的反“独”促统的新格局。

  第二,大陆要积极建构和主导两岸关系话语主导权。目前,大陆官方积极宣导学术界要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便从“话语”上维护中国主权,笔者认为,两岸关系的话语建构也是同理。譬如,一直以来,台湾的“主权—治权”分析框架及相关论述在大陆流传甚广,许多大陆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使用。然而,“主权—治权”分析框架下的相关论述却是暗藏“独台”祸心、企图用治权架空主权、掏空“实体一中”的不当表述。这些论述表面上承认两岸主权并未分裂,仅坚持所谓的“治权”分裂,但被其归为“治权”的诸多权力(例如“行政院”下辖的“国防部”、“外交部”等机构的权力)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均属于“主权权力”,甚至“治权”一词都找不到准确的英文对应概念。因此可以说,“主权—治权”分析框架及相关论述并非严谨的学术理论和观点,而是李登辉当年为在“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框架下维护“中华民国主体性”的理论基石,是一种典型的维持“事实独立”的理论,其目的是从学理的角度“曲线救国”。 倘若大陆学者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沿用“主权—治权”分析框架,并引用台湾学者在该框架下所作的分析和论断,那么就很容易掉进台方的话语陷阱,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因此,大陆必须积极建构和掌握两岸关系的话语主导权,而为此我们首先就要建构自己的分析概念和理论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以我为主”、“对我有利”。

  第三,从过去的两岸关系论述转向新时代的两岸关系论述。过去的两岸关系论述是两岸对等、平衡思维下的产物,现在均需重新审视,并做出与时俱进的修正。譬如,大陆是否可以考虑将“新三句”发展为“更新三句”?众所周知,“新三句”是当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适应了当时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但时过境迁二十余年,两岸关系的具体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陆是否应该提出更加适应新情势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表述? 再如,20世纪90年代,大陆方面曾说过,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甚至未来两岸统一时的“国名”、“国号”都可以商量,但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说辞,现在是否需要重新框定?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大陆深思。正如学者所说:“我们过去三十年中制定的各种政策,是当时两岸力量对比的产物。随着两岸情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势必需要作根本性调整,需要有新思维,需要有新办法。一个强大中国与过去一个弱势的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这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还涉及理想与途径⋯⋯一系列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