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薛原:打造两岸青年互动交流“朋友圈”

http://www.CRNTT.com   2016-11-05 00:28:18  


 
  她引述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表示,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并非简单的物质性等价或同质交换,而是心理性、非物质之间的模糊交换。她认为,两岸青年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占据最大比例是对彼此的好奇,“我们同属于中华民族却又带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这种相似又互补的乐趣和体验如果不借助互动交往,仅凭想象和听说是很难获得的”,在这种情境下的接触既是自然的相互吸引,也是人为的“利益”交换。

  两岸交流建起友谊巨轮 但还需要完善修葺

  薛原指出,这些年两岸青年交流保持了良好发展,打造了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网络的全方位互动平台,如高校之间互派交换生、开展主题多元的夏令营、旅游寻根参访、组织各类竞技比赛、网上论坛等。她介绍,就厦大而言,近期举办的学子论坛、大陆台生台湾史暑期研习营等活动,通过灵活机动的形式让年轻人自主参与、主动担当,提高了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两岸年轻人可以从多维视角认识对方,增进了共同认知,也促进了感情交流。这些交流不只是拉近了台湾与大陆的心理距离,更是建立起稳固的友谊巨轮”,她说。

  不过,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之处:两岸青年交流并没有完全实现对等、双向交流渠道并不畅通;大陆青年赴台湾学习、交流却相对较少,台湾中南部地区、非名校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大陆二三线城市、985、211高校以外的学生赴台的机会并不多;交流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台湾青年参与大陆组织的两岸交流活动,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式的接受,很多时候活动组织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尽理想;经济、科技类的交流很少。

  两岸交流不是“二次元” 网络空间扩散误解

  薛原认为,青年之间的交流不在于次数的多少、活动的主客,更重要的是基于一个客观、公正的认知以接纳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彼此。她发现,网络世代的青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来自于网络,但台湾青年人广泛接触的网络、论坛一片绿油油。她指出,网络世界里“台独”占据了很大的话语权。“台湾岛内绿媒常常对大陆进行夸大化甚至虚假宣传,社会文化经由媒体而在个体社会的进程中对偏见的产生和维护是一种十分深远的影响”,她表示,当权威媒体把大陆某一不明确事件违背了新闻原则进行含沙射影时,大多数台湾人最终会将其当作事实加以接受。

  她认为,两岸青年的交流不应该是“二次元”产物,而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呈现,让参与者在走访中学习和感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在互相合作中加深友情与互相了解,在面对困境时充满信心与勇气。“交流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的参观游览,应更多走向基层接地气,方能更深入地了解彼此。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座谈、论坛、峰会、节庆,应探索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共同经验,方能更真切地体会对方”,薛原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