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追忆吴建民:欧美里程碑外交第一线的桥梁

http://www.CRNTT.com   2016-06-28 00:07:39  


袁美华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手里拿着她记录的关于吴建民的点点滴滴。(中评社 臧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臧涵)“他出任了四年的新闻司发言人,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一百七十一次。吴建民仍谦虚地说:‘我对自己组织的记者招待会,没有一场是感到完全满意的,总觉得还有改进之处。’”

  “他勤于观察思考,领略中央领导人的外交风范,维护国家及民族的利益,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而做出不懈努力。”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6月18日在武汉遭遇车祸去世。他的多位生前同事和友人闻此消息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

  袁美华便是其中的一位,她1988年与相识驻坦桑使馆外交部工作的丈夫一同去欧洲驻比利时大使馆工作。在那里,她认识并熟悉了吴建民。

  “我对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在外交领域贡献非常大。在‘六四’期间,中国外交动荡不安的期间,他到处演讲,让外国人能更多的了解中国国情。”袁美华说。

  她告诉中评社记者,当她得到吴建民大使出事的消息时,非常突然和意外,第一时间赶到他家,看看他的夫人。

  袁美华告诉记者,从没想过当新闻司司长的吴建民,把发言人当做了新的起跑线,他没有过高地显示和评价他一个人的作用,而是更多地谈到了:“发言人,首先是依靠政府、集体。前面一个发言人讲话,后面很多人在默默地工作。”

  她回忆道,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一个星期,一个处里十几个同志进行估计讨论出记者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于是向有关地区司请教答案,也向部外的单位听取建议,事前准备好的答案汇总后经部领导审批命中占率百分之八十,有百分之二十有时是估计不准的。吴建民讲:“没有一次记者招待会是和上次是一样的,每一次都有新的提问”临近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头一天是最紧张的,因为发言人要代表中国政府对待国际问题看法观众公布于众,就要充分地准备设想,而记者追求的是新闻,而不愿问起旧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