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智库杂志:民共两党关系的进化存在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00:04:46  


 
  两党建构性关系的变迁脉络

  由于民共两党并未有直接正式的互动,所以两党党际互动关系其实至今尚未建立。但并不代表两党没有对彼此的意图判定、角色认知和交往策略执行的环节,“隔空喊话”“次党际交往行为”等等有很多。笔者基于施动者的主体性、位置性和策略性三个基本人格属性,对共产党和民进党两个施动者的间接互动历史进行社会建构分析。④

   一、两党敌人文化结构的特征及其破坏性

  结合两党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及过往历史,可以发现两党敌人文化结构在总体上体现为不承认他者作为自由主体存在的权利,希望消灭至少是改变他者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两党均希望从深层消灭或者改变对方的核心意识形态。中共以多种途径尝试使民进党放弃“台独”主张和行动。民进党则试图改变中共对两岸必须统一的认知,尝试通过“民主化”来改变大陆的体制,使其没能力实现两岸统一。

  具体而言,两党敌人文化体现为:在政治上,两党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中共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并追求国家的最终统一,民进党坚持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思维并追求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在经济上,中共认为两岸应携手合作、实现经济整合以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民进党则认为不能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应从“世界走向中国”;在社会领域,中共极力支持两岸民间社会的交流和融合,民进党则整体上对持续深入的“两岸化”进程尤其是台湾社会内部的“两岸化”现象保持警惕,并持反对和阻挠的态度。

   两党敌人文化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阻碍两岸群际文化的进化和正向共有知识的建构。如果民进党上台执政,无论是2016年,还是2020年,进而再次由两岸群际关系中的次施动者转变为主施动者,其对两岸关系的破坏性能力将大大增加,两岸群际文化结构有可能出现倒退。不过,其破坏性影响是有限的:首先,洛克文化已在两岸人民意识层面有相当程度的内化;其次,两岸交往过程中建构的相关群际规范有一定的规约能力;最后,台湾特有的群内结构使得具有较大民意基础的次施动者对主施动者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影响和制衡能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