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智库杂志:香港与内地需形成命运共同体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识萌芽。伴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成长,他们在身份认同问题上出现新的认知——虽然仍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中国内地已成为陌生的“他者”,他们开始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投入更多的关注。港人这种意识的萌生与发展,既与港英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强调有关(如为回应“六七暴动”改进施政手法,麦理浩时期雄心勃勃的“香港发展计划”),也与香港社会自身的发展有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港人对本地劳工、福利等问题的关注)。总之,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社会急速变化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富裕人群增加,生活环境改善,政府改进施政手法,主动介入香港民间社会,社会运动不断出现,港人的本土意识与文化开始形成,“中国”的形象最终在忽远忽近中成为“他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已经在政治上、文化上开始确立一种有异于中国内地的“身份意识”,虽然大部分香港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这种“中国人”的内涵已经是与内地人不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种“高级华人”。

  1997年的香港,因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已由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开放的资本主义城市,傲然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身份认同、本土文化等都开始发生变化。香港经历了在“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中的迷茫,在对中国内地进行“他者”区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如果说中国人是一种国族意义上的认同,那香港人则是伴随着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长形成的一种地方/本土认同。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1997年下半年“市民的身份认同感”民调,认为自己是纯粹香港人的占35.9%,广义香港人的占59.5%,广义中国人的占37.8%。①

  对于1997年香港的回归,中国内地的主流叙事(包括官方与民间)是“百年耻辱一朝雪”。很多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内地的中国人大都认为,这是中国强大起来的一种象征,是民族感情的一次凝聚。在整个回归过渡期,尤其是1997年7月1日那一天,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很多内地人想当然地以为香港人也会同样抱有“普天同庆”的心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回归,香港不同阶层不同世代的人持有不同看法。面对1997这个年份,港人心态复杂,不一而具,从“九七大限”、“有钱有办法,没钱基本法”等流行语,以及九十年代的移民潮和诸多被视为有政治寓意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个城市“无助、无奈”的微妙情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