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杨开煌:蔡英文不可能引领台湾的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5-08-08 00:11:36  


杨开煌
  中评社长春8月8日电(记者 杨犇尧)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在第十二届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就以新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作为应对蔡英文的美国行发表观点,他表示,蔡的“维持现状”“宪政体制”说法,依然是掩饰矛盾的短期作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有论述,逆趋势”对台湾的发展造成的伤害,也没有改正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有作法,无论述”所造成台湾民众的恐慌,蔡的表态,即时是诚心的,也不足以因应可预见的未来的变局,更不可能引领台湾的发展。

  杨开煌指出,自从去年“318”所谓的学运之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台湾似乎出现极为分歧的发展,一部分青年在某些特定的党派、团体不断地在台湾强化“反中、仇中、恐中”的氛围,他们除了从意识、教育的宣传、传播之外,并以行动对中国大陆、对两岸关系议题表现为“条件式反射”的抗议和反对;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台湾民众、青年依然大量的、大方的前往大陆参与活动、寻找机会。当然回顾台湾在以往两岸关系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上述完全的矛盾现象,然而在台湾步入选举或民主之后,此种矛盾,非但未见弥合,反而是撕裂更深,然而,客观的发展是“中华民国”反共,越反中共越强;台湾反中,中国大陆不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有可能走出中国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此一发展趋势,对于长期处于中国大陆反对者的台湾而言,似乎不是好消息,而马英九的两岸交流作法,并没有提出新的论述,从而无法让台湾民众以新的、全球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大陆的崛起,其结果两岸关系愈热络,台湾的集体焦虑感也愈深。

  杨开煌继续指出,从北京对台工作的战术调整中,可以看到北京对台工作的重点转移,让台湾民众真正从交流的便利性中,感受两岸关系和平的珍贵;让台湾青年从未来的选择性中,感受两岸关系发展的红利;北京正在经由官民合作充实两岸关系具有未来性的和平发展框架。

  杨开煌表示,北京对蔡的表态,采取了“可以听不全信”“有立场不否定”及“再听言观其行”的方式加以因应。

  第一,可以听未必可以全信。客观而言。蔡英文在她的美国之行中,确实在两岸关系政策方面讲了若干与以往她自己的观念,和民进党长期坚持的理念不相同的说法。在大陆确实也引起了许多讨论,然大家的意见不会一致,有人认为蔡的说法有些进步,基本上大陆应该感受到蔡英文是“靠过来”的变化。但是应该说大陆也好、民进党也好,国民党也好,恐怕大家都在好好观察此一变化;对北京而言,大多数的意见都不会因为蔡英文的一次讲话而完全相信蔡,认为需要更多的言行,才有定性的价值,这是北京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二,不能接受可以忍受?有一种言论,特别是海外的媒体报道了大陆的所谓“智库”的观点,使用了大陆“不能接受可以忍受”的说法。然而,我们以台办发言人的说法来看,其中包含有三个重点:一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十分清楚,此一原则北京“不改、不退、不妥协”,这就说明了蔡英文的表态,离此原则甚远;二是无法评估蔡的说法,是蔡英文的务实的调整,还是候选人的选举“支票”?不过这总是蔡的公开的表态,以后她足在既有的说法上延续、强化自己调整,或是在不同的场合不断的闪躲、修正?总之,蔡的说法弹性太大,所以迫使蔡作出不断说明,才能清楚地瞭解其内心的想法。由此观之,北京并没有“忍受”蔡英文在两岸关系“新表态”,只是继续观察,目前谈不上忍受或不忍受。

  第三,现在考其行,以后观其策。所有的理念、说法,最终自然必须政策加以落实和表现,这样当然就会是在台湾一旦再出现政党轮替之后的事。从“行”的的角度来看,大陆将可能观察她的两个重要指标:

  第一是否推动两岸监督条例的“合理条文”的通过立法。

  第二是否推动两岸服贸条例的过关。

  第三是公开表示两岸两会的办事处不是“国与国关系”的办事处。

  (后方支援记者 高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