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非常岁月惊骇多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28 09:21:20 |
三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并不是只写人内心的简陋与不堪,琐碎与庞杂的描述之下,最在意的还有它展现了当年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让我们后人得以“从容”地浏览政治光环下的百科全景图。 首先是邵先生因本职工作而引发的创作奇遇,曲艺需要配合大好形势,根本没弄清城市人民公社怎么回事,熬夜赶出《满城春》应付交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东京,侯宝林喝着特别酽的茶,与大家七凑八凑就写一个应景相声《哈格蒂打前站》。马季创作《土耳其抓兵记》,把总理曼德列斯唤作“慢点儿勒死”,赢得上下一片喝彩。而邵先生改编苏联小说《叶尔绍夫兄弟》的话剧本,历经反修斗争的前后折腾,甚至要经过刘少奇、陈毅等高层人物“过手”,等待台上内部演出时已是沧桑满目。邵先生写这样的折腾记,因为亲力亲为,因为当年的忐忑不安,写得翔实周到,含而不露,可为略显薄弱的当代创作史提供最扎实的佐证。 邵先生写到当年的饥饿是可以呼之欲出的实感:在广播学院上辅导课,上午十一点钟起,站在讲台上两腿就发软发抖,一直抖到下课铃响。对于1960年秋冬的整体印象,就是绝少晴和景明,打完树叶就暮色四合。有一次,突然弄到一块猪肉,邵先生没舍得吃,中午赶着送回船板胡同家中,让儿子小闹闹尝尝鲜。 六十年代前五年城里机关干部大都参与几次农村政治运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当属“四清”。邵先生写的“四清记”,大小线索清晰,人与事眉目清楚,叙说客观。我觉得,邵先生真切地描述自己工作过的延庆西五里营村、河南西宋庄的运动过程,政治风暴侵袭下的村庄民众群像最具史实上的价值,这些群像实际上应是历史基座的主体内容之一,以前往往被我们省略而沉入历史深处。 邵先生写出农民对历次政治运动的磨合和适应,他们说话可能“主谓宾不全”,但有的话说得十分劲道。查西宋庄干部的“多吃多占”,查出的也只是冬天长夜里队干部从仓库里炒一把豆子。与高层的极端判断不同,相当多的农民及干部对政治运动的漠然和煎熬,被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注意到,邵先生写的那位河南地方干部老邢,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国情的体察,因此能得斗争游戏三昧,应对自如,自己不会沦为打击对象,也不会得到格外的重用,但彼此怀着在“阶级斗争”年代里难得的善意和友好。这样世事洞明的基层干部,应该是国家不正常的政治生态中数量巨大的常规人群,他们的作为和能量值得仔细考究。 邵先生在书中曾形容自己是“在历史指派我的狭小缝隙里”艰难求生,情状就像他的诗句所写得那样:“我梦见我变成一条无名的鱼,连同历史的长河一起冻成冰块。”然而,他并没有让历史永远冻结,而是靠着自己的著作让历史有温度有呼吸,让“灰帽子”们在蹒跚而行的历史人流中不被淹没。 原标题:邵燕祥:非常岁月惊骇多 作者:陈徒手 来源:新京报 2014-12-01 人物简介: 邵燕祥(1933-),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20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反右时,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党籍,直到1978年,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其间,在1962年春 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一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直到1979年初才恢复政治名誉。着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以及回忆性文集《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