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太阳战争”效应溢出民进党变成跨党态势?

http://www.CRNTT.com   2014-12-16 09:55:12  


 
  而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八日举行的“国家发展会议”,又被称为“第二次国是会议”。由“副总统”连战主持,讨论健全“宪政体制”,加速经济发展及增进两岸关系三大议题。该会议做出的最大决议为“省虚级化”亦即“冻省”,从此“台湾省”称为一个历史名词,大有“去中国化”的意味。

  今年三月的“太阳花学运”期间,学运领袖提出了“举行公民宪政会议”的诉求,显然是将自己比拟为当年提出“召开国是会议”诉求的“野百合花学运”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但马英九没有接受,而是在七月间召开“经贸国是会议”,其内容全是经贸议题,而避开了政制议题。由于民进党拒绝派出代表参与,因而这个会议徒有“国是会议”之名,并未得到国民党以外的各方承认。

  由于在九十年代召开的两次“国是会议”,所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议题都是“修宪”议题,因此现在马英九提出召开“国是会议”的建议,算是回应了朱立伦的“修宪”主张。毕竟,“修宪”并不可能由某一个政党一手遮天,而必须全民一起参与,并由朝野各政党和各界别的代表经过详尽讨论,取得共识并达成协议。而以此范式比照,似乎是提出召开“国是会议”主张的马英九,比只是单纯提出“修宪”主张的朱立伦,要“棋高一着”,并大有两人互相“较劲试比高”之意。看来,民进党内“两颗太阳战争”的“战场”,已由民进党内转移到国民党内。

  今天的时空背景与二十四年前第一次“国是会议”召开时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质的不同。相似以之处是,其中不少后来成为民进党骨干的学生,在中正纪念堂广场举行“野百合花学运”,提出“修宪”、“总统直选”、“废除刑法一百条”等诉求。李登辉借力使力,在会见学生代表们后,决定召开“国事会议”,推动“修宪”。第二次“国是会议”虽然没有“国是会议”之名,但在实质上仍是“国事会议”。李登辉由此而获得了“民主先生”的“美名”。

  而不同的是,当时是台湾地区仍然处于独裁管治状态,“戡乱动员时期”仍未终止,《刑法》一百条仍然威胁着民主运动和言论自由,确是有着透过朝野举行“国是会议”讨论“修宪”事宜的需要。而现在则是台湾地区已经完全实现了民主化,政党轮替也已发生了两次,社会上充分享受着言论自由,而且在七次“修宪”之后,再次“修宪”的“门槛”极高,因而即使是举行“国是会议”并达成“修宪”共识,也将难以跨过“公投复决”的“门槛”。而且,今次是“太阳花学运”领袖提出召开“公民宪政会议”,但马英九却不理不睬。直到“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自己也已辞去国民党主席,成为“跛脚鸭”后,才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已经是气势矮了一截。而且还是在表面上要与朱立伦“试比高”之下,实质上是为朱立伦的“修宪”主张“背书”,其实也已经输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