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中国科研产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4-11-18 11:45:53 |
对整个科研制度和环境,许多科研工作者都持负面评价 以上引述的批评也许过于苛刻,但确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科研界的心态。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曾指出,从互联网上大量的相关评论可以总结出这样几种观点:这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中国还没有在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很多高引用率论文是与国外合作的,不反映中国实际实力;中国的高质量论文是用钱砸出来的;中国人均高质量论文还很低。还有一些人转向另一种论调:SCI论文没什么意义,那是中国重视科研量化考核的工具,是“Stupid ChineseIdea”(中国人的愚蠢想法),只有中国才看重。“总之,一些中国科技工作者很不认同中国科研的成绩。” 原因何在?王元丰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中国的科研制度和环境存在问题。去年八月,几位国内外的中国学者投书《科学》杂志,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然后痛陈“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研究与商业已经脱节数十年,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创新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对国内不报什么希望,只好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 科研工作者对国内科研状况的失望,可见一斑。这与国外评价体系对中国成就的赞赏几乎完全相反。 科研进步的主因在经费投入,而阻碍则是在体制 投入增加是科研进步的主因 应该说,对中国科研成就的称赞和不满都有道理。自然指数称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已经是全球第二,这是基于客观数据的评价。实现这一点主要依靠经费方面的大力投入。 2012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首次超过一万亿人民币,达到10298.4亿元(相当于1682.4亿美元),比日本略少,居世界第三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超过欧盟的1.96%。而十年之前,R&D经费投入强度只有1%。这就是为什么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的自然指数加权得分增加了15%,而其他排名前十的国家最快增长不到1%,有的甚至还负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还只能说相当一般,比主要的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急功近利也是科研投入的明显特点——不能看到收益或者很久以后才能看到收益的基础研究,投入的R&D费用常年只占总量5%不到,而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19%和12.5%,差距明显。 但投入增加有其极限,科研体制若不能有效改革,进步难以维持 而对中国科研状况的不满,如前所述,集中在科研体制方面。这种不满导致了一些国内科研人员对中国科研成就的贬低。在科研领域,“体制问题”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论述,而是对科研成果有着直接影响的——如同《科学》那篇文章总结的那样:宏观上,科技管理部门权力配置不合理,部门间合作与信息共享障碍重重;中观上,科研基金资助失范,重复研究立项屡有发生,设租寻租现象严重,关系文化阻碍了基金向有创造力的科研力量配置;微观上,唯SCI是瞻,一些单位激励政策不透明,向关系倾斜,尤其是过度向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倾斜,一些人才计划造假、重复获得奖励的现象十分常见,对本土培养的人才造成严重不公平,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等到经济增长变慢了,科研投入的比例到极限了,又靠什么来维持中国科研事业的进步? 结语:一边是在国际科研评价体系中表现得越来越好,一边是不断爆发骗经费、学术造假等丑闻,对于中国科研界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扬弃,将决定中国科研能否真正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11-18 第2981期)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