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稳步构筑贸易与金融新边疆

http://www.CRNTT.com   2014-11-16 11:55:38  


  中评社北京11月16日讯/中国在2014年接连推出的公共产品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21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与金融变迁的走向。

  中国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文章表示,无论是今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峰会上宣布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抑或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8日于北京召开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宣布设立丝路基金,乃至当日APEC部长级会议就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等等,均彰显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致力于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诸多努力。

  中国的上述作为并不是推行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当年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与国家利益,显然与今日中国推出相关公共产品的出发点与国家利益存在着根本差别。美国之所以推出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通过振兴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的欧洲经济以防欧洲在制度上沦陷,另一方面也是在输出过剩资本的同时将欧洲经济锁定在美国主导的秩序框架内。事实上,美国以130亿美元的代价,不仅在欧洲战后复兴史上写下了永不磨灭的浓重一笔,而且趁机将行为触角伸到欧洲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今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形势与70年前的欧洲大不同。对这些国家而言,尽管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迟滞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并不存在需要拿国家利益交换资本投入的必要。中国提供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公共产品,本身并不附加政治条件。进一步地说,正因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以及日美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等公共产品的选择性缺位,才使得“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对经济实力不断成长的中国寄予厚望。

  全球需要多边共赢平台

  文章分析,按照西方舆论的说法,中国推行他们所言的“马歇尔计划”主要有两个目的: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又普遍不看好该计划的前景。例如,投资回报率没有切实保障,政治风险大,而且容易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最终有可能遭致市场清算,等等。中国致力于搭建多边共赢平台,着眼点并不在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因为能否真正消化过剩产能,本质上取决于经济战略转型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而非治标不治本地向外转移。而且在现阶段,中国尽管不缺资金,但由于国内相关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的普遍欠缺,尤其是地缘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中国资本短期内并不适合大量投入到政局潜藏风险或者本身就动荡的国家。因此,即便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如期运营,即便中国拿出数以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上述组织中去,中国也一定会在全面评估相关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相对成熟的多边合作机制,确保投资收益的可保障性。

  中国推出多边合作平台,短期而言是对现有国际多边合作平台行为缺位的一种积极补充;中期而言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促进金融稳定为杠杆,带动周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期而言,是通过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加快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它们参与国际秩序重构的机制设计能力,进而成为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变迁中的建设性乃至主导型力量。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