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杀人伪造矿难何以经久不绝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11:54:33  


电影《盲井》剧照,该片即取材于相关新闻报道
  中评社北京7月8日讯/21名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农民工,组成一个团伙,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相继锤杀4名工友,并制造“矿难”假象骗赔约185万元。这起于近日开庭审理的案件,只是揭开了杀人伪造矿难事件的冰山一角。

  ■ 杀人伪造矿难的“传承”与发展

  至少从90年代起,杀人伪造矿难事件就开始出现

  每有杀人伪造矿难的新闻报道出来,就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盲井》”,更有人称这类案件是犯罪分子学自《盲井》——一部描写杀人伪造矿难的知名电影。实际上准确地讲,《盲井》才是“艺术版的新闻”。根据《盲井》的原着小说作者刘庆邦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有煤的许多省份大小煤窑到处开花,矿难随之频发。矿难发生后,当地官员和矿主千万百计瞒报或通过“私了”的方式解决。有人从中看到“商机”。便合伙把某个矿工骗到井下将其杀害,人为制造“矿难”,然后扮成受害者的亲人跟矿主“私了”,每一条人命诈上8000至2万元不等,然后再换一个地方,如法炮制。当时,报纸报道全国发生此类“矿难”事件就有40多起,近60人遇害。底层社会“人吃人”的现象,令人惊愕。作为当时《中国煤炭报》的编辑,刘庆邦编发了一篇近5000字的长篇报道。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写成小说的题材。最终在搁置了2年后,刘庆邦找到灵感写成了小说,于2000年发表。

  可见,不管是“这类案件发端于《盲井》”,还是媒体上经常说的“2007年首次出现这类案件”,都不准确。实际上今天发生的案件不过是十几年前案件的翻版。

  近年此类案件又呈多发态势

  由于没有全国范围内长时段的统计数据,对此类案件的发生、发展不能准确描述。若仅着眼于媒体报道和司法系统部分资料,则会发现2007年开始这类案件的确呈多发之势。

  2007年11月,四川雷波籍彝族男子吉拿古哈伙同他人在河北武安市一家铁矿厂将一名智障人员杀死,并骗取赔偿金。这是近年媒体首次详细报道的此类案件。之后则是隔一段时间就有类似案件被媒体曝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