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李长声:反日与哈日阻碍中国人真正了解日本

http://www.CRNTT.com   2013-09-26 11:31:12  


李长声,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专家。曾任《日本文学》副主编,着有《枕日闲谈》等。
  中评社北京9月26日讯/上海书展期间,旅日学者李长声发布了自己随笔集《纸上声》,作为长期旅居日本的文化作家,李长声以“知日”闻名,书中李长声通过对日本文学、出版及中日交往的长期观察,为中国读者展现了日本文学及历史文化生态的各种特质。书展后李长声接受了腾讯文化专访,就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李长声认为,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大多带有标签化、政治化的倾向,同时哈日又属于非常低的层次。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真正了解日本。
  
日本在形成自身文化时反抗中国文化

  腾讯文化:您最近出版了一本《纸上声》,讲述日本文学与文化,之前有文章介绍说您研究日本文化是从出版和文学着手,您从这方面切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能反映日本文化的什么特点?

  李长声:这与我的工作经历有关,我在国内曾从事过相关行业的工作,在吉林人民出版社《日本文学》杂志当编辑,从这个角度说,我不单单是对日本文学感兴趣,还因为我和日本文学有工作上的渊源,因此我到日本后,也就比较偏重日本文学。为什么选出版呢?我当编辑时就对出版很感兴趣,当时我已经发表过编辑出版方面的文章。到日本后,最初是想了解日本文学,研究日本出版业,但都没有走向专业,只是作为一种兴趣,想写日本出版文化史。后来陆续发表了很多关于日本出版的文章,但我没有常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就放下了。

  腾讯文化:日本文学和电影的结局常常比较悲惨,比如《日本沉没》的结局是男主角死了,还有一部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用鲜艶明快的颜色拍了一部悲剧,日本文化中为何存在这种现象?有人说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有忧伤的情结,您怎么看?

  李长声:作为民族的审美意识或者审美观念,日本跟中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乐观文化,从宗教来看,道教对中国的影响很大,道教不是悲观的宗教。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想要形成自己的本国文化,他们叫“国学”,就必然反抗中国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力图将中国文化推出去,但是它本身又在中国文化里面,于是就从中国文化剥离观念。比如“物之哀”这一源自中国的说法在日本发生转变,成为日本人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文化中“物之哀”没有哀伤的意思,但是日本强调哀,它有点故意与中国文化唱反调的意思,日本文学以及人生观念都有这种反映,特别是人生观念,比如说对死亡的看法,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哀,所以日本电影不像中国电影,结局总是大团圆,它的结局总是比较悲伤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