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日经贸需谋新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09:35:37  


 
“中国+1”和“日本+1”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东北亚经济体。时至今日,美国经济的“龟速”增长,也导致日本难以从美国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

  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之间的贸易额占据日本全部贸易额的20%,东盟则占12.6%,美国和欧盟则在10%上下。这样的一种经贸联系表明了中国经济对于日本的基石作用。

  从两国的贸易类型来看,机电产品是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数据显示,2011年,机电和电子商品占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的47%。

  有意思的是,中国向日本最大的出口商品也是机电产品,这意味着两国在贸易上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

  这样的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更让市场担心一旦中日关系进入冰点,那么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将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增长。

  然而,政治家们却似乎毫不在意。面临着不断上升的政治风险,在夹缝中生存的日本企业也开始选择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对冲这一风险,日本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始增加在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布局。

  典型的做法是,日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会同步选择在东南亚国家建立类似的生产基地,以避免在中日关系紧张时可能出现的产业链断裂问题。

  这样的一种策略,被称为“中国+1”,实质是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现象已经变得更加普遍。日资企业为了避免陷入政治争议,往往强调中国劳动力上升等经济原因。

  随着两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中国企业也明显开始减少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并减少对日本的投资,这意味着中资企业在有意无意执行一种“日本+1”的策略。

需要理性经济政策

  无论是“中国+1”还是“日本+1”,其对于亚洲产业链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从传统的亚洲产业链条来看,东南亚地区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中国负责最后的组装,而日本等地则是终端消费市场。

  随着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开始布局,东南亚国家开始更多地替代中国在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日本消费市场缺乏弹性,这些产品必须考虑被销往中国市场的可能,而中日关系的恶化可能影响日系产品的销售。

  但需要认清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并不是得益者,因为供应链的很多低端部分本可以向中国的内地和西部地区转移,中国的很多地区也十分需要来自于日系企业的投资和技术,但政治而非经济选择可能导致这一自然过渡无法实现。

  “雁阵模式”是学界对于东亚经济发展总结出来的经典学说。按照这一模式,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仍然需要来自于外部的力量,即承接相对发达的亚洲经济体的产业和产能,并将东部沿海地区淘汰的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