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胡舒立:正视邻避运动

http://www.CRNTT.com   2012-07-09 11:23:01  


资料图: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胡舒立
  中评社北京7月9日讯/“在中国,邻避冲突正处于多发期,邻避运动已成为城乡规划和建设中亟需正视的新现象。妥为应对至关重要”。财新网今日登载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舒立的评论文章“正视邻避运动”,详文见后:

  随着四川省什邡市政府宣布停建钼铜项目,持续数日的部分群众抗议和官民冲突渐趋平息,市委人事亦有调整。我们关心事件如何依法善后,更认为此一事件具有极强典型性,值得在全局范围内深刻反思,汲取教训。
 
  由于民众担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发达国家也时有发生。此类社会抗议被称作“邻避冲突”,即虽然承认有生态风险的公共设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是,民众不希望垃圾处理场、变电站、核电站等设施建在自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NIMBY)。在中国,邻避冲突正处于多发期,邻避运动已成为城乡规划和建设中亟需正视的新现象。
 
  从什邡“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当地政府在这个新的博弈空间中,仍然很不适应。我们不赞同部分市民的偏激行为,但坚持认为,什邡当局需要反思事态缘何激化到如此地步;其他地方也应以此为鉴,提高执政水平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邻避运动兴起,建立在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时代,不存在邻避冲突;在听命于政府指令的计划经济时代,也不存在此类冲突。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众萌发了“群己权界”意识。此次事件中有一群中学生参与,也表明了这一不可逆转的“代际变化”。而当地政府从观念到行为,均未跟上这种变化。
 
  中共什邡市委书记坦陈,民众对这一项目“不了解,不清楚,不支持”。在这里,仅以“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解释此次事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只要对项目做了国家环评,有了“科学依据”,民众就应该欣然接受;抗议事件发生后,一封有项目方背景的公开信也试图以“科学依据”说服民众。这种做法显示,在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沉默的民众不在考虑之列,政府足以“替民做主”。如此轻慢民意,不能不说是执政者的重大失误。
 
  邻避冲突观念的缺失,还暴露了地方政府发展主义导向固有的弊病。数十年来,不少地方官员把经济发展视作“硬道理”。在实践中,“硬道理”又变成了“硬发展”。这种发展观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把GDP增长等同于公共利益。什邡市政府就钼铜项目所做的说明强调, “项目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其实就表露了这种“硬发展”逻辑。
 
  把GDP增长等同于公共利益,不仅造成公共利益的萎缩和扭曲,也导致公共利益的泛化。一方面,真正的公共利益,如公正的政策、公平的司法、公民的权利、良好的环境,由于不能立即带来经济增长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政府只要借公共利益之名,便可进入各个领域,包括纯粹的商业项目,容易结成政商联盟。这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承担者和利益纠纷仲裁者的身份遭到质疑,更使其公共职能受到商业利益扭曲,常常要为私人利益背书。其结果必然是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什邡事件说明,“硬发展也有道理”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不断加强公信力建设,正是各级政府的历史性任务。
 
  在欧美,邻避运动曾推动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如能应对得当,也会对政府改革和体制转轨形成积极推动。在城乡建设全过程充分尊重邻避关切,有助于政府从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转变为中立的仲裁者,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形象,使其变成善于倾听、尊重民意的协调者、沟通者,进而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倘无视邻避运动勃兴的现实,甚至斥为“刁民造反”“顾小家不顾大家”,则未来类似事件更易激化,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面对邻避冲突,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将选定厂址、兴建与营运等环节透明化、法治化,并对利益受损方给予合理补偿。在中国过往案例中,往往以领导人下令停建或易地上马收息事宁人之效;此次什邡事件,也以官方匆匆宣布停建项目暂告平息。然而,随着邻避关切的升级,公众的关注可能会持续,疑惑可能很具体,包括:什邡这一总投资额达101.88亿元的募投项目结局如何——是像当地官员所说可能异地重建,还是彻底取消?如果是前者,会不会在异地再次激起冲突;如果是后者,又将如何善后、特别是如何面对广大投资者?
 
  此次事件能否为邻避冲突带来全新的处置方式,目前尚未可知。但我们有理由期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