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消费”进场

http://www.CRNTT.com   2012-05-22 11:13:52  


 
  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将降低金融压抑,减少企业部门在收入分配中对居民部门的挤压。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深化有利于提高居民从企业部门获得的利息收入,分享企业赢利。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居民境外投资渠道,在收益和分散风险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另外,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和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政策若能长期坚持,将促进房价向合理水平回归,缩小居民的财富和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居民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

  基于上述的人口结构变化和制度变革等因素,我们根据一个跨国计量模型估算,至2020年,居民消费率将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40%;政府消费率(主要是公共服务支出)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17%。消费平均年增长13%,比前十年上升1个百分点,消费总额将从2010年的19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中国将拥有世界第二的消费市场、世界第一的社会零售总额。

  ■ “中国消费”将改变宏观经济格局

  “中国消费”时代的来临,将伴随居民部门与非居民部门之间的再平衡,以及居民部门内部的分配再平衡,对宏观经济意义重大。

  首先,总需求将实现由投资向消费、由外需向内需的结构性转变。预计从2012年开始,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将超过投资,成为拉动总需求的最大力量,同时贸易顺差将继续降低。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促进消费上升所涉及的金融、企业治理、税收、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将有利于改善供给,提升生产效率,虽然不能改变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但有助于控制其下降的幅度。笔者认为,人口结构变动造成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是推动这些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货币环境方面,随着消费率上升、储蓄率下降,社会总体融资条件将没有过去十年宽松。伴随储蓄率下降的货币长周期的下半场将体现为货币增长放缓,货币增长方式回归到主要靠信贷投放而不是外汇占款,导致货币政策易紧难松(人口结构变动导致经济的供给能力相对于消费潜力的下降)和房地产的去泡沫化(见《财经》2012年第4期“货币长周期的逻辑”)。

  CPI通胀的压力可能增加,但最终结果要看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笔者认为,人口结构等经济供给面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而不是通胀的趋势性上升。在一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难有显着的增加。预计未来十年CPI通胀率平均为3%-4%,比2000年-2010年高1个百分点。

  通胀的结构将发生改变,消费品价格相对于投资品价格上升,不可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价格上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均衡水平将温和上升。私人部门对外汇资产需求的上升可能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有贬值压力,但贬值幅度将受到限制,背后的逻辑是贬值导致总需求很快超过总供给,通胀上升,政策紧缩,支撑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名义汇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