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为法案正名或助民进党摆脱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3-20 08:19:29  


 
  对此“天大的误会”,民进党两岸小组成员赶快出来进行澄清。其中陈其迈声称,改变该法案名称是为了去敏感化,不要以意识形态来解读。因为《中国人投资管理条列》草案在第一波中资开放时因受到国民党杯葛而被挡下,为了去敏感性,才将之正面为《两岸投资条例》草案,但只针对这个草案,并非扩大通用。 

  未来名称、内容都会修正,盼能顺利立法。两岸小组的多数成员也认为,为降低政治敏感度及改变外界对民进党“逢中必反”的印象,不但应开放对岸来台的投资项目,凡是属于属低敏感性产业的冶金、木工等制造业等,只要提出完整报告,应可松绑;但公共工程、电信业等应禁止。而且也应在法案用语方面表达善意。小组成员之一的管碧玲也指出,两岸小组会议会讨论将这个草案的名称修改为“两岸”,这只是个案,不可能成为通案。她还强调指出,如果民进党要将对“中国”的称呼,改为“中国大陆”或是“两岸”,“那民进党就要解散了”。   

  或许,陈其迈的说法,是澄清了民进党“立委”两岸小组此次作为的真正原因及动机;而管碧玲的说法,也将“个案”与“通例”严格地区隔了开来。因此,不必对此过于乐观,但也适宜从中看到某些变化,毕竟民进党已能懂得对大陆事务进行灵活调适。倘若有某些有利因素发生催化作用,“量变”就总能会催发“质变”,推动民进党远离《台独党纲》。

  其实,回顾民进党及其前身的“党外”的发展史,民进党在早期还是能较为正确看待两岸关系的。实际上,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持抱“国共不两立”的僵硬立场,既反独又反共。而“党外”及后来的民进党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时,也就抱着“敌人的敌人有可能是朋友”的心态,对对岸抱有好感。尤其是在推动国民党政权开放大陆老兵返乡探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甚至还有民进党员以个人名义设立服务站,为老兵返乡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当大陆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华东水灾时,也有不少民进党人积极捐资献物,表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由于当时国民党政权与民进党的主要矛盾,是专制与反专制,人治与争人权的矛盾,也就将民进党要搞“台独”的矛盾掩盖了起来。因此,当时的民进党人对大陆的称呼,虽然没有跟随国民党称之为“中国大陆”,却也没有直接将之称为“中国”,而是采用“中共”较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