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高校学术腐败是腐败者“最后的晚餐”? | |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14:25:02 |
高校学术腐败,除招生、基建、导师徇私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外,其余的主要是黑幕交易,看不见摸不着,以善“忽悠”为能事。业内人士指出,学术腐败与现在的科研拨款方式密切相关。科研项目很多是通过招标产生的,却是由行政权力来“掌控”的。拿到钱之后,出不了成果,就难以交代,学术腐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借用一句流行的顺口溜即:人骗系,院骗校,一直骗到国务院。 从前的学术界有“学霸”、“学阀”之谓,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压制别人,唯我独尊,利益因素尚在其次。现在的高校,“学霸”与“学阀”依然有之,不过学术性退后,经济性靠前,更具有“能人”的色彩。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本就是实权人物,如院长、校长之类,有些则是与实权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纯粹的科研人士,恐怕很难沾上项目经费的边。这样的腐败利益链,已与社会上的利益输送链相差无几。有人调侃:过去是个人运作,现在是团队运作。如果不运作,想拉项目、评奖、评院士,连门都没有。 两年前的“两会”上,学术腐败成关注话题,代表、委员建议司法介入。以造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涉嫌诈骗罪,用司法途径来处理学术腐败问题力度更强。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尴尬,项目经费一旦归于人手,如何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定,他用来买房买车,别人无权干涉。只要他的科研成果不是明显的抄袭,顶多是学术水平问题,司法无从介入。钱学森先生曾慨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钱老先生用十分之一的时间来研究高校畸形学术生态的话,相信他老人家可以寻求到答案。 令人遗憾的是,高校已暴露的学术腐败问题,仅是冰山一角。石元春之事,如果有关部门能认真“解剖”,厘清是非,相信对中国高校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有莫大的益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