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衣食住行看通胀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4-23 07:56:45  


 
  首先,从通胀的分项来看,十余年间居民的食和居受通胀税的影响最明显。以1999年12月份的物价指数为基数,2000年至今的十余年间,中国整体通胀物价水平增加了28.02%(以CPI来衡量),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82.79%,居住物价上涨了37.98%,衣着物价下跌了12.92%,交通和通讯的物价水平下跌10.43%。

  同期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食品类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39.18%降至2010年的34.99%;交通和通讯类支出比重由7.9%升至15.52%;衣着类支出则稳定在10%左右;居住类支出比重也稳定在10%左右。

  上述两组数据反映出在这十余年间,中国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的问题解决得最好,该类支出增加,而通胀压力下降,表明居民在行方面的福利是改善了;其次是衣的问题,支出比重变化不大,通胀压力下降;而这两项也和中国近年来汽车行业、铁路、公路建设和纺织业出口的高增长大致对接上;而在食和居两个方面则相对恶化,又与近年来高房价和食品价格几次快速上涨对接得上。

  接下来,再看看居民抗通胀能力的变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升至2010年的19109元,增幅为204.29%,其中消费性支出由2000年的4998元升至2010年的13472元,增幅为169.54%;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升至2010年的5919元,增幅为162.72%。可见居民收入的增幅明显小于GDP十余年间301.13%的增幅,一句话,居民微观层面的收入明显滞后于宏观经济的高增长。

  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则由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83080亿元,增幅高达520.22%;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15887亿元增至2010年的89575亿元,增幅高达463.84%,显示出政府在高增长的蛋糕中份额是提升的。

  按照GDP支出法来看的话,企业盈余的比重由2000年19%升至2007年的32%(统计局相关数据只公布到2007年),相应劳动者报酬的比重从52%下降到40%。

  三组数据均显示,伴随宏观经济的高增长,同政府和企业相比,居民在经济蛋糕中的份额是下降的,这样自然就会削弱居民抗通胀的能力,再加之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后顾之忧至今未能得以解决,直接导致中国居民的储蓄率由2000年的37.7%升至2010年的51.9%(平均每年增长1.3%),而存款负利率的长期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居民的真实货币购买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