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大学生驾车撞人又杀人 真相何在?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1 09:41:34 |
这种偏见是如何形成的 偏见形成的一般过程 不客气地说,也许您身上也有某种偏见,与“农村人难缠”相似,比如,您对河南人、东北人、上海人等等,有没有成见? 试想一下,这样的“刻板印象”是怎样产生的? 通常的脉络是,某个人发表了对某个目标的印象,然后,这些幸运的或者不幸的记忆,流通到公共信息的交流之中,这样,局部的、零碎的印象聚合成共同印象。 于是有了先入为主的认知,并在切身体验中被强化。 弱势者容易被污名化 那么,“农村人难缠”这样的具体偏见(一种污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是有刻意成分。 在城乡二元体制中,对“农村人”的污名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只要一个群体在对社会资源的掌握上,依靠制度和观念对另一个群体具有足够的优势,为了合法化他们对另一个群体的社会排斥,他们就一定会给这个群体以一定的去道德化。 这种污名化有多种功能:一是可以合法化城里人与农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二是可以给城里人以一定的心理优势;三是可以通过这种“身份”的认定割断城里穷人与农民之间的阶级联系。 从偏见形成的信息流通过程看,掌握话语权的人也掌握了塑造偏见的主动权。这样,既有污名别人的的意愿,又有塑造污名的能力,污名就诞生了。 经过“观念殖民”,“农村人”被卑贱化 对“农村人”的污名化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无论是说他们不文明、不卫生,还是把他们假想成违法犯罪分子,已经成为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贫民也认为他们“不是一路人”。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对“农村人”的歧见,并不限于药家鑫这一类人、不限于西安这一地,即使在那些“农村人”立下汗马功劳的地区,这样的歧见都会摆上台面。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时而有专家怪罪“低素质人群”拖了现代化的后腿;时而有代表委员要求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这种呼声可谓不绝于耳。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