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一个东北家庭的“通胀”生活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07 10:45:23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罗琼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 面对节节攀高的物价,老百姓只能节衣缩食,从牙缝里省钱,从身上省钱,无论如何不能省的,是孩子的教育费。 吃了几十年的猪肉炖粉条,最近却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刘华夫妇的餐桌上消失了——粉条的价格从去年同期的3.2元/斤涨到了5元/斤,猪肉的价格则从夏天的6元/斤涨到8.5元/斤,老刘不得不忍痛割爱。 对于家庭月收入将近5000元的刘华夫妇来说,别说是在齐齐哈尔,就算拿到大上海,也并不算低。猪肉、粉条的价格涨这么点似乎也问题不大,但物价越来越高,居家过日子,细细算账,这个钱不省还真不行。 原因很简单,不光是猪肉粉条,没几个月,不管什么,价格都涨了。 多吃了“三成”钱 东北人最常吃的大白菜涨得最离谱。今年,刚上市时,大白菜同往年一样,只有两毛钱一斤,没想到不出一周,不知是被韩国泡菜危机闹的还是怎么回事,大白菜的价格就翻了倍,从两毛涨到了四毛。而往年六毛钱一斤的土豆,也涨到了一元钱一斤。 作为北方人的居家菜,土豆、白菜虽然价格涨了,刘华反倒多买了一些。“往年冬天,豆角、黄瓜要卖到6块钱一斤。看今年的情况,估计要卖得更贵,更吃不起。还不如多囤点白菜、土豆,一冬天就对付过去了。” 根据刘华的观察,不光是蔬菜,大米、鸡蛋、豆油、苹果,什么都涨了。一夜之间,公车上、超市里、办公室内……涨价变得跟天气一样,人人抱怨,成了万能的寒暄开场白。 为了省点钱,刘华也从女儿那里学习网购,赶点时髦,过起了网上生活,仔细地比对着淘宝卖家的信誉度,产品的销量和评价,寻找着更便宜的大枣、枸杞和木耳…… 刘华的老公郭阳,跟他的公务员同事们,现在也不敢轻易下馆子了。原来一块钱一串的羊肉串,现在涨到了一元五;以前逢餐必点的锅包肉,价格虽然没变,但分量足足少了三分之一。在这个东北小城,三人一顿饭,原本六七十元就能搞定,现在没个一百多元,根本下不来。 一周前,刘华刚刚交待郭阳一项艰巨的任务——每天下班后,顺路到全市最大的大润发超市逛上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货品打折。 大涨价以来,大润发的生意异常火爆。为了限制优惠价购买量,超市规定每张会员卡,每天限购大米10斤,豆油两桶。而退休在家的大叔大妈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每天都去超市买米买油,盛大米的塑料袋常被抢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