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得太久了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10:05:32  


 
  经济观察报:成了“大教育部”,而且是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教委主任。 

  杨东平:但是到1998年的时候,又重新恢复了教育部,没有任何解释。从教育管理角度讲是一个倒退,丧失了曾经有过的功能。今天这一轮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职能还要扩大,还应该搞“大教育部”。 

  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最最生动、最有声有色的,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当时高等学校的改革是非常深刻的,明确地提出了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 

  经济观察报:最终还是要依靠教育家办学。 

  杨东平:当时没有提出教育家办学,但校长负责制的理念已经有了,党政分开,校长对学校负责,聘请合适的人来当大学的校长,而不是“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当时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大学校长负责制试点,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华中理工学院的朱九思、深圳大学的罗征启等。 

  经济观察报:1998年制订的 《高等教育法》,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用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了。 

  杨东平:开始是不再扩大新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后来就说不再试点。1998年《高等教育法》立法过程中,对此争议很大,三审才通过。不少人不同意改变校长负责制,因为它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制度。事实上,无论1949年之前在解放区、根据地的高校,还是50年代初,实行的都是这一制度。1956年5月,高教部颁发试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仍规定大学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领导学校的全部工作,代表学校处理一切问题。1956年底,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一制度才发生变化。现在到了重申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报:在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似乎有意淡化学校的行政级别。 

  杨东平:当时所有高校都是局级,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地方的高校。就是为了淡化,淡化是为了取消。可是9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停滞,官本位、行政化的价值回潮,近年来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重新强化高校的行政级别,现在竟然有39所所谓的“副部级大学”!所以在高校管理体系的维度上,现在比80年代大大后退了。

  发展压倒了改革 

  经济观察报:有一次去采访刘道玉,他说90年代以后的教育只有发展,没有改革,发展压倒了改革。 

  杨东平:90年代以来的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 “发展大于改革”,第二个特点是“单纯财政视角的改革”,那就是说,如果说90年代也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让学校搞经营创收,或者说是教育改革的经济主义模式。 

  经济观察报:让学校去创收,就是政府推卸、放弃责任。 

  杨东平:90年代以来教育的 “跨越式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数,2006年比1998年差不多增加了五倍左右,可是教育投入一直徘徊在2%-3%之间,没有明显改变,直到现在也没有达到1993年提出的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4%的目标。很多外国人很惊奇,很羡慕,政府又不花钱,还能让教育大发展。其实这经验是没法学的,就是靠老百姓掏钱,靠银行贷款。关键是,虽然教育实现了数量、规模上的大跃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教育的品质——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等——为代价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恢复。当然,对教育的损害不仅仅来自于经济,也来自于官场。教育行政化和教育产业化,这两股力量造成了对学校教育品质的伤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