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融石油”远离实体价格 如何避冲击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10:42:24  


石油价格距离实体价格太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操纵的结果。
  中评社北京12月16日讯/《国际金融报》今天发表崔新生的文章“假如石油不是金融产品”。文中有言“应该通过石油需求市场与供给市场实体状态直接对接,将石油的金融产品属性尽可能降至最低。”或者,这是“作为金融产品的油价非理性波动”的有效方法。文章内容如下

  世界石油与金融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从资源性商品到金融产品两个阶段。从1942年底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战略交易,到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美国利用当时对全世界黄金储备的某种绝对垄断,在建立了所谓的金本位交换体制的同时,也加速了对石油储备的集权力量。从储备黄金到储备石油,美国对石油的战略利益蔓延至世界主要产油国家。

  第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即美国通过战后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体系,美国一手援助美元、一手出售所控制的石油,通过左手和右手的交易,美元转了一圈,连本带利又回到了美国的荷包。通过援助出去的美元,用来购买自己生产的商品,两头定价权归属美国,中间差价差不多是笔糊涂账。当然,如果真正要计算,也是可以算出来的,只是弄清楚其所以然本身已经没有意义。

  在这一阶段,石油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同美国认识到黄金的稀缺性幷加以囤积式储备一样,石油作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也很快被认识,幷展开对石油资源的集权控制。假如说,石油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石作用在于通过石油所积聚的财富,自此之后对石油商品的控制,已经上升到谋取对石油的资源性垄断。但是,世界产油国家已经从美国这种商品性交易过程,认识到潜藏的巨大利润空间,特别是这些暴利本应该由产油国自身收取。以英美为主导的一方与以中东石油国家为代表的一方,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资源权益博弈。在这期间,石油供给方组成了欧佩克(OPEC),之后需求方则出现了国际能源机构(IEA),有关石油定价权的对局博弈正式形成。

  尽管美英采取了种种手段,博弈过程可谓刀光剑影,如石油危机等,当然也包括战争的图谋,但均遭到产油国家顽强抵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