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前景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9-04-08 00:09:14  


 
  大湾区相比其他湾区的一个优势,是其产业链的融合是循环式的,不是上中下游排列下来的。比如说香港的科研成果可以到深圳去做产品化,到东莞生产,再回香港来做融资,包装出口,再到广州上船。没有明确的上下游区分,可能一个城市既是另一个城市的上游,又是它的下游。这样的话合作的意愿会比较强,不存在谁给谁打工的问题。大湾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利益分配问题,还有一个是心态问题。重点在于思考怎么样去研究长远的合作,而不是一次性的合作。这方面我觉得香港想得不够多,不是没有这个心态,而是不懂,不知道别人现在需要什么。所以,未来怎么样让大家站在别人的角度想,这是一个问题。

  创新方面,大湾区内每一个城市讲的都差不多。深圳说要跟香港合作,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基础科研做好创新,然后香港承接它的产业发扬光大,东莞、南沙、中山都是同样的想法。但我写调研报告,第一句话就是如何做避免同质化竞争。科技的路子很宽,需要细分。

  关于高科技如何推动创新科技和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在今天融合度已经非常高了,主要是心态的问题。在欧洲也有很多人在想这个问题,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独角兽,不要那种两年之内要上市的心态。要做的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教育的工作,不专业的淘汰,该合并的合并,让真正懂投资的人去做投资,而不是让有钱人投资。

  “优质生活圈”我认为其实很简单,把基建搞好,把过关的程序简化,尽量让人人都能自由地去流动,就会形成这个圈子。大湾区已经很少在搞一些污染环境的产业,现在每个城市都很漂亮,“优质生活圈”自然而然会形成,但还需要更多的互联网思维。此外,税务这个问题不要成为绊脚石。

  产学研这一块,我有一个想法是“以产带研”。过去是生产和研究分开的,双方看有没有合作空间,没有就没有。我瞭解到,日本的产品发明达到70%,美国是30%—40%,中国的抽样统计数据大概只有8%。日本为什么那么高?因为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是企业出钱,而不是政府出钱。但完全像日本那样也不好,就没有基础科研了,企业不会关心五十年后的事情,他们只关心三年后能不能上市。

  现在中国的企业很重视科研,如果能让企业直接参与科研专案,有成果立刻就能产业化。我们要鼓励企业走进大学,告诉大学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明白,我要做华为,不要做中兴。但是做华为很贵,要养很多科研人员。如果企业走进大学,企业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但是政府需要扮演一个角色,就是如何给专利定价,政府可以和基金会合作,做一个产学研基金,在企业和学校双方谈不拢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介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