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中小学文史课纲潜藏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7-08-12 00:16:01  


 
  国文课纲

  一、缘起《九年一贯课纲》

  1998年拟定之《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本为进行国民教育阶段之课程与教学革新,而以九年一贯课程之规划与实施为首务。1998年9月总纲公布后,便于1998年10月成立“国民教育各学习领域纲要研修小组”,研订“国民教育各学习领域课程纲要”,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应培养之能力指标,以研订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原则。1999年成立“国民中小学课程修订审议委员会”审议并确认各项方案。

  表面上一切按照步骤进行,教育改革在一次次的会议中确认并执行,但极为吊诡的是,国文科的定位却在悄悄弱化。

  首先,九年一贯课纲中,国语文不再是单独的一个科目,而与英语同属于语文领域。并与(原住民语文、客家语文、闽南语文)同属于一类。在这个逻辑下,国语文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也与1993年公布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的《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大不相同。最大的差异是:品德教育、民族意识、爱国情操、明礼尚义等关键字不见了。课程标准的改变,让隐含这种价值判断的素材跟着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中消失。同时,这种变化不只存在国语文科目,历史、地理、公民等科目也深受影响,台师大特教系吴武典教授对此种教育主轴的变迁以“失德的教育”呼之。这种对道德教育的轻忽,甚至略而不提,直接间接导致近年来台湾青少年许多失序的行为。

  二、高中《九五课纲》始被教师提出质疑

  1、课标时代国文的定位

  1983年,为配合高级中学法制订,“教育部”修订《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据此课程标准所编辑而成的教科书,就是目前一般所称的“统编本”。“统编本”时代从1952年到1999年,长达四十七年,其间经历过1953、1962、1971、1983四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但是,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文化道统的传承,都是重要核心价值。试举1983《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与“选文应注意要点”为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