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陈福裕:蔡英文执政 台湾前途很难乐观

http://www.CRNTT.com   2016-09-16 00:05:30  


 
  但是,伴随着上个世纪七〇年代美国东亚战略转型,美国一方面承认北京当局为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将中国大陆纳入世界市场;一方面大量吸收台籍精英赴美留学,以民主化和“台湾前途未定论”诱导海外学子走向“台独”。陈福裕认为,为了因应这种内摄式的外部规范,蒋经国当局顺势利导将外部危机转化内部改造的动力,一方面扩大宣传中共在国际空间对台的打压;一方面拔擢台籍菁英,执行隐蔽的本土化政策,藉以型塑“亲美、反共,革新保台”的政治格局,导致台湾居民在生存与尊严的双重压力下,逐步走向“外造式”的本土认同倾向。

  所谓的“本土化”,并非来自于台湾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国民党政府为了合法化其统治基础,有意识的将外部因素内部化的政策结果。陈福裕解释说,表现在两岸关系上,蒋经国当局所谓“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就是实现这种内在化过程的必要前提,也是不可撤退的红线。一旦“三不政策”基于台湾社会内在发展需要而出现解体(如,八〇年代中期后,中小企业的西进风潮),这种外造式的本土化必然面对危机,从而导致军事戒严体制的瓦解,提供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契机。

  陈福裕说,九〇年代中期以来,李扁政权所执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政策,乃至于蔡英文当局未来势将推行的“文化台独”政策,正是在面对两岸关系逐渐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实上,希望透过人为的逆反,要将这种外部因素内在化过程走到极致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彻底的将“中国妖魔化”,掏空根植于台湾社会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中国基因”,斩断结构于台湾社会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的“中国因素”,才能把外在的价值观或目标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将外部规范转化为自我认同的规范,“独立”才会显得是台湾社会“自愿自觉”的选择。

  展望未来,陈福裕认为,蔡英文当局唯有持续推行“文化台独”政策,以“本土化”之名掏空根植于台湾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基因”,才能将美国式的选举民主和所谓“普世价值”内化成为台湾社会自身的价值观和追求,从而号召“两千三百万勇敢的台湾人民,都要做一个守护民主、守护自由、守护这个国家的台湾人”(蔡英文就职演说结语),从而型塑出蓝绿两党“对内竞争(民主人权,转型正义)、对外一致(联合美日,对抗中国)”逐步实现“和平独立”的政治格局。

  问题是,陈福裕说,一旦铲除了根植于台湾历史与文化中的“中国基因”,排斥了结构于台湾社会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的“中国因素”,所谓“本土化”所剩下的只能是日本殖民符号的崇拜与美国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吊诡的为自己抹上殖民主义者的脸谱;也就是说,作为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的客观结果的,恰恰不是“本土化”,也不是“台湾人当家作主”,而是对本土化自我否定的“再殖民化”,是台湾人民的意识形态再一次沦为殖民支配的“奴才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