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http://www.CRNTT.com   2015-03-15 11:10:00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这是2010年10.6%的增长率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率第四个年头在9%以下运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从之前的高速转为中高速这一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2014年中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自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后,即45.5%比45%,有了一个飞速的增长。

  新浪财经刊登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文章表示,在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比较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情形下,以及在面临“刘易斯”拐点,即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的约束下,中国出现了第三产业比重领先于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现象。面对这一经济结构现象,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否有其必然性?是否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规律?是否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否有利于中国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等问题,以及克服当前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约束,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呢?

  文章分析,当前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使用的迅速普及,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网络服务业和物流业的赶超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因此我们看到各种网路平台、网店和物流公司的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等,这为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尽管如此,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相悖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匹配。为此,我们首先要澄清当前存在的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非农产业占比越高越好,第二个误区就是非农产业中服务业占比越高越好。这两个误区的共同特点是忘记了在控制其经济发展水平下谈一个国家的产业高度化,进而导致一个经济中存在着产业的虚高度,从而使得最优的产业高度偏离了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脱离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来谈产业高度和产业升级是没有意义的。其次,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规律来看,我们的最近研究有三个重要发现:第一,在控制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产业转型的经验数据呈现出驼峰的形状,其拐点发生在人均GDP为9000至10000美元之间(以2005年美元为标准),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才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而之前第三产业的增长都相对平稳;第二,对于那些成功实现赶超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在其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在工业化后期时一般能达到55%以上;第三,对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来说,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时,出现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突然下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突然上升的经济现象。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