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澳媒为何放弃独家劫持新闻?

http://www.CRNTT.com   2014-12-28 09:20:22  


 
媒体的选择题

  24×7的新闻节目形态发展成熟到现在,我们一度“天真”地认为同步知悉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突发事件不再是奢望。更何况,这家位于悉尼CBD的咖啡屋远非地球上某个偏僻遥远的小角落。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原本以为能够看到媒体的“狂欢”、报道“推波助澜”以及潮涌般的舆论讨伐。但是,此次澳大利亚媒体的表现与20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大相径庭。

  2008年11月26日晚到27日凌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遭遇到来自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连环袭击,遇难人数逾百,另有300多人在袭击中受伤。直到最后,警察们才发现,这场毁灭度仅次于“9·11”的恐怖案实施者只有10人,而让他们“战无不胜”的“利器”正是大众媒体。

  “电视播放着突击士兵从天而降落到恐怖分子聚集点屋顶上的画面。一家电视台直播了对一名士兵的电话采访,另外一家电视台对军队的行动和地点进行了详细报道。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恐怖分子能够并且正看着这些新闻。”

  电视,博客、Twitter等自媒体的实时播报,虽然保障了普通受众的知情权,却也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便利。印度海军总司令苏里什·梅塔批评称,“如果恐怖分子看电视的话,就会精确地知道我的手下在干什么”。最后,官方唯有掐断电视和广播等转播信号,才得以将恐怖分子消灭。

  孟买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二天,世界新闻广播协会就发布了一项公告,要求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必须保持“自律”,确保不会“干预或阻碍安全机构的行动、危害人质的安全”。

  自杀式袭击、人质劫持……在恐怖主义日益全球化、传播手段不断高科技化的今天,媒体的参与虽然突破了原先时空的界限,为不在场的观众营造出超现实的观感,却也夹裹了太多不可控的社会因素,结局往往愁云惨淡。在这类惨剧中,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回顾整个新闻发展史,每起突发事件都会成就一个或是一群媒体,媒体的疯狂自然不难理解。媒体们所追求的“客观报道”背后,隐藏的是对收视率和名誉的渴求,是道义、人性与市场竞争主体间角色定位的矛盾与冲突。

  澳大利亚媒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眼球应该让位于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更应该是中立的“记录者”和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可是在商业竞争和收视率排名的骨感现实面前,一些媒体对忠告依旧“充耳不闻”。距离孟买恐怖袭击还不足一年,8名香港同胞在菲律宾为媒体的“疯狂”付出了生命代价。

  2010年8月23日上午,一名菲律宾前警员门多萨在首都马尼拉劫持了一辆载有20余人的香港旅游观光车。经过漫长的10小时对峙和血腥混乱的1小时强攻后,8名人质死亡,劫匪被击毙,一时血流成河、四处弹痕。

  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菲律宾政府和军队的孱弱无力固然罪魁祸首,但媒体黑洞更值得我们反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