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8:09 |
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也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增长韧性。当下中国的产业结构是否正在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调整,以适应重化工业化大潮消退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和经济增长阶段转变呢?从服务业的情况来看,这种自我调整正在出现。政府过去十多二十年里出台很多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都不理想。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保持去年以来明显高于工业增速的势头,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实际上,中国服务业增速和规模很有可能被明显低估了,因为中国的统计体系主要针对工业而设计,服务业存在很多“漏统”,特别是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其他服务业”,包括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漏统”成分可能更大。从日常生活中也可发现服务业的劳动力市场较活跃,看不出经济低迷。可以判断,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些小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即使在工业内部,我们看到,过去两三年至今,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能够保持在10%左右,这远比采掘业和水电气供应业的增速更稳定。对工业增速拖累最大的实际上是采掘业和水电气供应业,这两个行业的增速下滑并不值得过分担忧,那些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省份因此而遭受增速下滑的折磨,恰恰是“资源诅咒”的灵验。而制造业更加重要,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里卡多•霍斯曼等人的研究,制造业所创造的经济复杂性是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来源,只要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能够保持10%上下的增速,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我们对较低工业增速的忧虑。 经济活动的进入和退出若变得更加顺利,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韧性在增强。与前两个维度相比,对进入和退出顺利性的测度并无现成指标,但还是可以通过对现实的观测来形成粗略判断,并且也可构建一些间接指标。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如果不能劣汰,也就无法优胜。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活动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还不顺畅,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来疏通进入和退出通道,但相比较而言,这一两年中国企业的破产关闭、停产歇业、兼并重组等退出现象在增多,特别是那些竞争比较充分、国家干预较少、民企占主导的行业,退出更加活跃,不但有中小企业退出,也有大企业退出,并且退出的同时,也有一些新资本、新企业进入。即使在那些被认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也有一些新资本和新企业带着新的技术或工艺、新的理念或模式进来了,这些都有利于市场出清和产业创新,即使有一时的增速放缓,但经济增长的机能会随着资源错配、市场扭曲和竞争受阻的清除而得以恢复。 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与增长动力的再构建 文章称,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分析中国经济中那些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应该能够洞察到再平衡的大幕似乎正在开启。 不过,对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迹象应该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不要仅仅从比例数据的变化和静态的角度来简单地评价再平衡。即使从前面已经提到、也为大家最熟悉的产业结构来看,当我们为服务业加速发展而欣慰的时候,不应该忽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服务业生产率的低增长。服务业仍然不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接受充分的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中去,这一点也会导致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新。因此,如果把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简单地理解为以服务业来取代制造业,或者在服务业膨胀的同时可以让制造业萎缩,那就大谬不然了。我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进程中,应该考虑如何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美国正在力推再工业化,欧洲和日本也进一步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可能会出现国与国之间制造业竞争加剧的情况。因此,当中国的工业化在未来趋于成熟、服务业份额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如何使服务业发展更多地推动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全球竞争力的增强,是一个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的议题。如果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以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在未来较长时期都能够像过去两年那样稳定在10%左右的水平,那就可以为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注入燃烧更久、热力更大的燃料。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