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乌克兰历史死结:民族的悲情记忆

http://www.CRNTT.com   2014-03-09 09:26:20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各地民族主义者把德军当作“解放者”,对其夹道欢迎,希望借助德军力量独立建国。
 
民族的悲情记忆

  一次世界大战,乌克兰人归属两大阵营,各参加一方作战。这次大战干趴三大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乌克兰貌似迎来一次机会,也迎来持续数年的大动乱期。

  1918-1921期间,乌克兰境内出现多个声称代表独立国家的政权,大致而言,西部有“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东部有“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领土内主要分成“乌民族主义者”、“苏维埃”、“俄临时政府”几大势力,活跃着德军、波兰军、红军、白军、各色农民军以及几支民族主义军队,他们之间纵横捭阖,拉锯混战,基辅在各方势力攻夺下数次易手,局势比任何国家都纷乱复杂。

  波兰借大战的结果和协约国的支持得以复国,向东挺进欲收复西乌克兰,苏俄红军内战中取胜后西征准备一气拿下东欧。东西两个乌克兰政权皆向对方求援,希望帮助抵御波兰军队和红军,但各自都心有余而力不从。

  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力量小于任何外力,不管德军、白军、红军、波兰军都对乌克兰民族独立和语言文化光复皆无兴趣,民族主义既需要联合一方抗衡另一方,也同样要跟所有势力作战。混战的最后结局,苏俄红军恢复沙俄时代在乌克兰的版图但也无力再西进,与波兰签订《里加条约》确认了边界,东部是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西部仍重归波兰统治。

  波兰人在西部取缔乌克兰语文教育,重推波兰化。列宁吸取以往教训——强推集体农庄,压制乌克兰民族主义文化诉求,一旦有外力介入,即叛乱四起,在政权甫稳之际,同意推广乌克兰语文教育,暂停集体化政策。

  当时乌克兰共产党约有党员5.6万人,占全乌人口的0.2%,党员的80%为俄裔和犹太人,其余20%乌裔党员,只有11%懂乌克兰语。在宽松政策下,至1929年,约83%的小学和66%的中学可使用乌克兰语教学。但好景不长,进入30年代,斯大林又全部取缔了乌语教育,强推农业集体化。 

  犹太人在布尔什维克党中所占比例远远大于他们在俄罗斯的人口比例,乌克兰犹太人为俄共提供了大量的党员干部。比如,俄共政治局委员中,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克列廷斯基都是犹太人;季诺维也夫和红军的重要缔造者,声望仅次于列宁的托洛茨基皆为乌克兰犹太人。这与俄乌两国长期歧视犹太人传统有一定历史渊源,有些债,早晚都要还的!

  混战期间,全乌克兰各地掀起纳粹崛起之前欧洲最大规模的屠犹运动,约有30万犹太人丧生,白军、红军、各民族主义政权皆有染指。1919年1月,东西两个乌克兰共和国曾短暂而又松散地宣布合并为一个国家,该政权的临时执政“彼得留拉”内阁要承担大部分屠犹罪责。讽刺的是,彼得留拉今天被全球犹太人视为刽子手,但却是乌克兰民族英雄,重塑民族历史记忆时,屠犹史被轻描淡写带过。

  两次大战期间的两次大饥荒,构成乌克兰民族历史的另一大痛苦记忆,催生更多的民族主义悲情。俄共在内战时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强征谷物和强推集体农庄,导致一场大饥荒肆虐欧俄全境,约有千万人饿死,乌克兰和克里米亚也不能幸免。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和土耳其伸出援手,最终才渡过难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