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推进城镇化 中国经济“纲举目张”

http://www.CRNTT.com   2013-12-22 09:32:34  


未来20年城镇化是个“纲”,抓住这个“纲”,才能使中国的三次产业格局彻底摆脱大结构扭曲的矛盾,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
  中评社北京12月22日讯/近几年来,城镇化能成为中国政府与中国理论界讨论的中心问题,显然是与2007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紧密相关。回顾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特别是新全球化展开以来的这二十年,中国经济能够出现持续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外需高度扩张的基础上,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有关分析说明,至少在新千年以来,中国的生产和投资,有一半以上是与出口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这种情况在2007年达到了高峰,当年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8.8%,而2000年只有2.4%。

  中国证券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文章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外需增长过程中断。在危机已经爆发六年后的今天,这场危机的特殊性开始被世人所认识,危机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观点开始成为主流认识。随着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而不断实施了走向极端的货币政策,关于可能会爆发更大规模的货币金融危机的讨论也多了起来。若外部危机绵延不绝,中国的外需就难以恢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回到以往依靠外需拉动的轨道。

  所以在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近三年,关于必须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讨论逐渐热烈,怎样从外需转向内需,内需的拓展重点应怎样选择,是必然要涉及的问题,而城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走入了理论与政策的中心领地。

  文章分析,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城镇化会成为拓展内需的主要方向呢?简单地说,工业化所创造的供给,是为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发生的,所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可分割。但是改革前30年和改革后这30年中,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使中国采取了“城乡分割”的发展方式。“城乡分割”在改革前的30年,使中国得以快速发展起一个足以自立的重工业,但是却积累了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改革开放这30年,虽然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办法,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农村人口工业化的问题,却还没有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在今天反思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历程,这种抑制城镇化的战略取向虽然有其历史功绩,但发展到今天弊端也暴露无遗,就是由于保持了庞大的低收入农村人口,使国内的需求与供给规模严重不对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需的严重萎缩,国内的生产过剩矛盾突出出来。当然,国内分配体制矛盾对当前的过剩格局也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大量研究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产生巨大的内需。

  还要看到,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以使得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相称,不仅仅是具有拓展内需的作用。试想,即便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进入到发达国家水平,可是真实的城镇化率按照目前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才刚刚超过50%,中国能算是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