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王明进:公众的政治信任是怎样瓦解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7-25 09:14:20  


 
  政治信任转型的失败导致了苏联民众信心的溃散。在传统政治信任形式下,民众对政治制度、过程和组织的信任几乎完全置换为对政治领袖,特别是领袖个人人格化的信任。从生成逻辑来看,这种政治信任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而非经济绩效和制度理性为主导机制。④由于领袖人物的去世和国家社会生活的去意识形态化,这种传统政治信任必将向现代政治信任过渡。苏联正是在从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开启了苏联社会由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的进程,但这一进程是以对前任领导人彻底否定的方式展开的。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反对个人崇拜的报告,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公开性”改革,都在不断地否定苏共自己的历史,逐渐破除了建立在领袖个人魅力和意识形态热情基础之上的传统政治信任,然而,却没有找到树立起新的政治信任的途径,导致公众对整个国家前进方向的怀疑,这对苏联民众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对制度新的信任建立起来之前,经济效益也能够建立政权的合法性,获取人们的信任,但苏联在这方面也未取得成功。赫鲁晓夫及其后的苏联领导人都没能成功革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控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压抑了个体的创造性和活力,在经济发展路线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而在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过程中,又使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军事工业,经济畸形发展,导致民用必需品严重匮乏,人民群众享受不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体会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像苏共那样试图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历史和领袖来建立社会对自己的信任。苏共通过自我否定不断消解建立在个人人格和意识形态热情之上的传统政治信任,却没有建立起基于经济绩效或者制度理性的政治信任。当传统的政治信任被挥霍一光,民众对国家的信心也全然溃散,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也就不难理解了。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从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的转变是建设现代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苏共政治信任的丧失导致国家解体的失败转型之路,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呢?

  首先,要有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发展道路。苏联共产党的变革之路是在不断地否定自身历史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在否定自身的同时,也没有提出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导致政治信任的丧失。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注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把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不同阶段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完全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没有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吸取教训,不断前进,坚持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续了民众对党和社会的信任。事实证明,这是我国实现由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平稳过渡的有效模式。

  第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赫鲁晓夫所开启的苏联改革进程走走停停,到勃列日涅夫后期则出现了停顿和后退,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难题,使苏联社会失去了活力,也使苏联民众对苏共失去了信心。中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认识到改革是持续的、长期的事业。中国的改革进程首先从经济体制开始,政治体制改革随后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党和政府通过经济绩效实现了人民的信任。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还非常尖锐。例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贪污腐败进入高发期、社会公平正义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等。若利益结构失衡,公平正义缺失,依靠单纯的经济增长而赢得的政治信任可能是短命的。⑤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尤其是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根除权力寻租,消除腐败,打破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和良序公正的法治社会,使全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安全感,使人们对未来有一个安全而稳定的预期,才能使民众不仅对经济发展前景有信心,也能提升公众的制度自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