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丁东:当代悼文与历史记忆

http://www.CRNTT.com   2011-09-10 09:59:28  


 
私人悼念文章里有很多穿越遮蔽的意义

  还有王年一先生,他的《大动乱的年代》,在国内公开出版的文革史中,写得是最有个性的。王先生死得很突然,75岁就死了,死时默默无闻,报纸上一则消息都没有,我很不平。正好吴迪先生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这个文章并不是夸王年一怎么样,而是讲他们怎么认识,怎么切磋,两人之间有冲突,不打不相识,越冲突,吴迪越尊重王年一。王年一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学者。我把这篇文章也发了出来。这篇文章在任何公开媒体上都没有发表过,在这儿是首发。

  我说穿越历史遮蔽,是想把一些真正有水平、有独立人格,真正受到学界敬重,但官方不看好的学者,把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的知道。当然,我也知道这种作用非常有限,能做一点是一点。这是我编辑当代悼文的第一点追求。

  第二个文化意义是填补空白。这些悼念文章和主流历史相比,填补了太多的空白。主流历史往往把历史描绘成单线、单色、单调的图景,实际上历史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说第三本书《此生此情》,编的都是丈夫回忆妻子、妻子回忆丈夫的文章。这里面的很多文章展示非常色彩斑斓的图景,让我们感到,近60年来家庭婚姻太复杂,酸甜苦辣都有,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运动对人伦,对家庭婚姻的干扰、伤害实在是太多了。

  《此生此情》里有两篇文章是重头戏:一篇是戴厚英回忆闻捷的文章。闻捷是50年代中国三大著名诗人之一。当时年轻人都知道有一个闻捷。他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因为有一点历史问题,导致以后的命运很坎坷。文革以前,上海看重他的才华,想让他修改样板戏。文革一开始,他成了一个审查对象。戴厚英是何人?她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一个文学评论家,到文革时30岁上下。当时她很革命、很激进,写批判文章很尖锐、很泼辣,文革一开始她是革命动力,闻捷成了她的审查对象。此前闻捷的太太去世了。戴厚英在审查闻捷的过程中,感到他很有才华,人也很正派,历史问题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来二去,审查者与被审查者,就产生了感情。戴厚英在这之前早就跟丈夫离了婚。闻捷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也不容易。双方自愿,放在今天,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就因为他们在上海都是名人,想结婚,竟然得不到批准。惊动了张春桥,组织上说什么也不让他们俩结婚,一定要把他们俩发配到不同的地方去劳动。闻捷是情感型的人,一看结婚愿望不能实现,气不过,就自杀了。而这个事也成了戴厚英的一个心病。改革开放初期戴厚英写了一本小说《诗人之死》,写的就是闻捷。90年代,她他又写了长篇回忆录,回忆他们的爱情如何被扼杀。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我的转述没有书那么精彩。可惜,戴厚英的回忆录只写了一半,有一外歹徒以为戴厚英很有钱,把戴厚英给杀了。这个很有才华的女作家死于盛年,真是太可惜了。

  另一篇的作者是金凤。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清华大学毕业,解放前夕参加革命,解放初就是《人民日报》很有才华的女记者。当时抗美援朝,击落美军飞机最多的空军战斗英雄是赵宝桐,他回到国内做报告,《人民日报》让金凤采访,俩人因此认识。组织让赵宝桐做报告,因文化水平所限,写讲演稿有困难,请金凤帮助。一来二去,俩人产生了感情,结了婚。这不是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文革开始,金凤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到空军去采访。当时是学红宝书的高潮,空军提出要把飞行的命令用毛主席语录表达。金凤的丈夫是空军飞行员,她知道这样做不行。飞行的口令很简短。如果先念一条语录,再下命令,在空中会出风险。金凤就写了一个内参,说不能这么干。内参是给中央领导看的,上面就批了。但这个事得罪了高层的一些人。不久金凤写别的内参,有人不高兴,就把她给抓了。把她关进秦城之后,组织找其丈夫做工作,说老婆是反革命,反革命家属不能上天,要想继续当空军,就必须跟老婆离婚。赵宝桐不愿意离婚,扛了一年,实在抗不住了,只好离婚,组织上还给赵宝桐介绍了女士,和他结婚。9.13事件以后,金凤平反出狱,发现丈夫跟别人结了婚。金凤想,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婚姻,一定要跟丈夫见面。赵宝桐和金凤有感情。第二任妻子看到这个情况,有点招架不住,急了,就给江青写了一封信。结果这封信给她帮了倒忙,不久江青倒台。她给江青写信成了问题,法院判离婚。这样,金凤和赵宝桐复婚。复婚以后,金凤慢慢观察,觉得赵宝桐的第二任妻子人还不坏,又帮她找了对象。赵宝桐去世以后,金凤写的悼念文章,我也编了进来。通过这样一个个家庭,国家政治、阶级斗争,和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是一个什么关系,这里发人深思的地方太多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