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弃考与被弃考:高考生死结

http://www.CRNTT.com   2011-06-09 09:43:12  


 

  ■ 如何解开“高考生死结”

  前提:改革高考离不开现实环境

  学者秦辉曾经指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黑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即使我们能找出某些国家用非考试的办法分配教育资源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也需要考察这些国家与我们不同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来谈教育,脱离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来孤立地谈“教改”。如果一般地讲考试作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办法属于不得已的“最不坏”之举,那么在我国的特定条件下恐怕更是如此,如今我们恐怕倒是应当更严格地限制举荐之类的“非考试办法”才是。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我国要深入推进高考改革,目前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统一高考为基础,实施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不再实行按分数和志愿先后投档录取的集中录取制度,而是学校自主确定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大学独立自主招生。这是妥善处理政府管理、学校自主、社会公平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较好选择。

  在“统一高考”的前提下,以下的措施很重要:

  1.撤销私人教育办学障碍,扩大教育资源。撤销限制私人办学的人为障碍,鼓励社会投入办学,这样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会缓解,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也会提高。

  2.放低高考门槛,但是大学“宽进严出”。在根本改革高教体制及社会上的用人体制基础上效法国际流行的“宽进严出”之制也许是唯一出路。放低高考门槛,筑高大学毕业门槛,变孤注一掷式的“竞争”为平缓的过程式竞争,这比简单地排斥“应试”要好得多。

  3.加大对社会底层的教育资源倾斜。韩国高考相对公平,因为对贫困家庭政策有着相当的倾斜,这一政策的初衷就是能够给底层人在社会上上升的渠道。这里的大学,当然也指的是“好大学”。

  根本:教育问题的根源在教育之外——在于如何创造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

  不妨看看香港的经验。1970年代的香港,中产阶级大量形成,这也意味着,这个时代使各阶层特别是底层依靠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去改变命运成为可能,门第裙带等不再是底层向上流动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在于三点:一是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二是社会因成立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开放和廉洁;三是政府开始推行公屋、义务教育、新市镇等系列民生政策,香港社会日益向现代化转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