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孔子》之“烂”,烂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0-01-28 10:57:06  


 
  即就“商业片”和“大众片”而言,孔子历练世事,升华境界,成就人生,达成知识和智慧、道德和精神的巅峰,本是为人类昭示的个体人格养成的极致榜样,能用心用力于此,那才是弘孔子之道,为今人塑造出最亲己并最励志的万古之“师”!这岂可以用老得掉了牙的“凡人一面”搪塞和忽悠的吗?这样一来,那个融“诗、礼、乐”于一体的孔子真的被弄成了一个“丧家犬”。可笑的“望文生义”!一个声称“不怕知识分子……”的导演本能地与“知识分子”对峙,又怎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分子的最伟大代表——孔子,并满含深情而独具慧眼地表现他的知识生活呢?

  而对作为知识者和书生的孔子的漠视,必然导致剧本对白写作的致命伤。“论语”名言在影片中只为了对白的机趣,或用以镶嵌到故事的叙事之中。要知道,述而不作的孔子与西方“至圣先师”苏格拉底之“不写”异曲同工——一个旷世的心灵,是一种Acroama(来自希腊文,意为 a thing heard,康德的概念,人们译为“论理”;听和说,“学问”)——通过“谈论”、“论理”过程揭示和创造出事情的意义和新的认识。这正是《论语》的本真!可以说,不表现孔子与弟子及众多他人的对话,就不能表现这位人类思想家的伟大,也无从突显其“老师”的灿然本色和至尊地位!更失去了孔子力挽礼崩乐坏的狂澜、以教育重建社会的革新内涵,和亲证践行“有教无类”的“至圣先师”的文化精神,从而也就失却了“天降大任于斯人”而“天命之谓性”的震撼力和神圣性!

  不是牵强,整个影片配音的叙事部分过分一般故事片化了,相形当然见绌;以至于片末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本想扳梢,反而变得“水尾续油”,才起,观众已纷纷离场。当然也不能怪配乐大师赵季平、主题歌作曲者讴歌和演唱者王菲,剧本的叙事丢失了孔子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象”,直白造作当然变得生硬和添足:那个孔子,那个春秋,那个经典,那个编修《周易》的上古巫史神妙氛围,荡然无存。礼乐雅韵都没有了,何来幽兰的味道?

  孔子的“凡”与“俗”是超越凡俗的性情、境界和气质。经典如镜,照亮人心:传写伟人,如果只有“女人香”,那么,所谓“变为普通人”的说辞,最终只是名利场上的食肆烟火味而已。(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

电影《孔子》:寡味的虚构与遗落的真实(《21世纪经济报道》;1月27日)

  1月22日,电影《孔子》首映。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工作部在五道口电影院包下了一个整场。获得赠票的,主要是兼任学校“德育辅导员”的研究生们,作为对一年辛勤工作的慰劳。但这部以儒家文化和孔子精神为标榜的大制作电影,对“德育辅导员”们却没唤起足够的共鸣。

  电影从52岁的孔子就任鲁国大司寇,推行“堕三都”政策开始,然后是齐鲁两君的夹谷会盟,主要靠动画大场面制造视觉效果。后半部分是周游列国,节奏平淡拖沓,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贯穿始终。相比往年的《英雄》、《赤壁》等历史大片,《孔子》还算中规中矩。但对“圣人”的敬畏限制了编导们的虚构本能,使电影“中庸”而不够精彩。

  由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形象是全剧主打亮点。但周的表演太过自信,这种状态可能更适合表现一位黑道老大而非学者。电影开始时,孔子刚刚被提拔为大司寇,进入鲁国的权力核心。对一个出身贫寒的士人来说,这是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适应的地方很多。所谓“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要用一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态度来学习这一切。后来谒见素有淫荡之名的南子,孔子的心态肯定也颇为紧张。但周润发的表演没能表现出这种立体感,他一直在用不经意的眼神睥睨众生,几乎自信到了自我炫耀程度。也许这正是演员和编导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但孔子平生从没觉得自己是圣人,事业失败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道路,需要弟子给他打气。其实,历史上孔子要丰富、有趣得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