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北大教授:经济去国家化势在必行

http://www.CRNTT.com   2010-01-24 08:25:37  


 
  长期来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介入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对于一些经济学家来说,中国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比如,张五常先生就认为,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中国有几千个政府像公司那样在市场中相互竞争。中国财政分权的正面作用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如果每个城市都变成了“xx市有限责任公司”,其结果肯定是非常糟糕的。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失衡成为各界讨论中国经济时的热门话题。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消费占GDP的比例下降以及劳动者及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导致失衡的原因很多,其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参与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是一个生产型政府。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例约为24%,而政府储蓄(主要是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10%,即政府把42%的收入用于投资。相比之下,其他它国家政府资本支出的比例很少有超过10%的。如果政府把投资比例降到政府收入的10%,再把多出来的钱用到老百姓身上,则不仅居民收入上升,而且消费占GDP的比例也会上升。

  政府的商业化倾向决定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为了吸引投资,地方政府纷纷压低土地价格,给予投资者各种优惠,作为补偿,投资必须能够带来GDP和税收的高增长。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会青睐高资本密集度的投资,而排斥劳动力密集的投资。当前,结构调整被许多地方政府和学者片面地理解为产业升级,但现实情况是,相对于我们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产业升级已经过度了。这里无意否定产业升级,但是,资本密集度提高的一个后果是牺牲就业增长,导致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下降。

  作为应急措施,扩大政府投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国进”最终要以“民退”为代价,则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警惕。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无法克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投资饥渴症问题。当前,一些国有企业或融资平台的效益还能看得过去,是因为它们有政府在背后支持或享有行业垄断地位,而它们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和经济结构扭曲被暂时遮蔽了。

  回首三十年的改革,蓦然发现,一项没有完成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的去国家化。在改革开始的头二十多年里,狂飙突进的改革遮蔽了这个问题;现在,这些改革尘埃落定,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在中国经济出现重大结构性失衡的当口,是我们把经济的去国家化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来源:时代周报 )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