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即使撇除独台 难推脱祗经不政之嫌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04 11:16:32 |
这一点,在马英九“元旦献词”中的“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瞭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中,可见端倪。因此可以说,马英九不但是放弃了“国统纲领”的“时间表”,而且连“国统纲领”的本义--追求国家统一,也已放弃,而代之以“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这个“两岸争议”指的是什么?语焉不详,既可能是指两岸对“一中”的不同看法,也可能是指其他各领域的不同看法,但肯定就不是国家统一。这也就难怪,马英九的任期即将过半 ,但仍不愿恢复被陈水扁终止了的《国家统一纲领》及恢复“国统会”的运作。而不要忘记,陈水扁在“终统”时,作为有份研拟“国统纲领”的马英九,是义愤填膺并严辞批判的。 因此,马英九在“元旦献辞”中表态“共建和平环境,深化两岸交往”,只是“方法论”,并非“目的论”。在私,为的是要保住他就职以来唯一的政绩——两岸关系缓和,否则连这项政绩都失去了,那就真正是“昏庸总统”了。在公,则为的是避免台湾陷于“边缘化”。这一点,他在“元旦献辞”中的“因应‘东协加一’,调整全球布局东盟”部分,就说得很清楚。而且,他要与大陆洽签“ECFA”,也是为了方便与其他国家洽签“FTA”。 尽管如此,马英九却又在“元旦献辞”中,不自觉地将两岸关系与政治挂上了勾,那就是“两岸关系的缓和,也获得国际社会普遍的肯定,连带增进中华民国与主要国家间的互信,打开深度交往的大门。在国际社会中,台湾象征的意义,除了‘自由’、‘民主’、‘繁荣’以外,又增加了‘和平’一项。从前许多国家回避台湾,深恐卷入两岸对立,如今两岸和解,他们开始愿意与我们商谈免签证待遇或避免双重课税协定,也有更多国家愿意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及其相关活动,这些都是两岸关系缓和的附带效果。”不过,他又强调,“政府也不会一厢情愿,将台湾对外关系完全寄托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会采取平衡原则,让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会有所偏废。事实上,两岸和解增加了台湾的国际空间,也使我们更有意愿与信心继续深化两岸关系,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把马英九的现实主义完全暴露无遗。 然而,马英九似乎是忘记了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也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两岸关系中的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自动突破“祗经不政”的桎梏。届时,要挡也挡不了,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义为转移的。实际上,台湾过去就曾有过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一方面,当台湾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民主化的浪潮兴起,而终于导致解除戒严,实行民主政制。另一方面,当台湾的经济发展到了瓶颈,导致大量台商到大陆寻求第二春之时,什么“戒急用忍”、“积极管理”,都阻挡不住其脚步。因此,当两岸签署了“ECFA”,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岸政治对话就自然而然会来,所谓“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之说,必然会被历史证明是判断失误的。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