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人在台成禁忌话题 两岸需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李明辉
 
  李明辉:德国的经验 

  我对这个问题有些想法。我想从我个人的经验谈起,因为我和亚中有同样的背景,就是我们都曾到德国留学。我是在1982年到德国,大陆是1981年开始开放留学生,所以我接触到第一批在德国留学的大陆学生。到目前为止,我跟大陆的学界已来往了20几年。这其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我自己也有不少转变。

   1982年我到德国之前没有离开过台湾,那年我29岁。我一离开台湾就到遥远的欧洲去,直接跟大陆学生、欧洲文化接触,这对我造成许很大的冲击。这些经验深刻影响了我对两岸问题的思考。 

  我于1986年在波昂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每隔一、两年都会回德国,有时停留一年,有时停留一到三个月。1982年是东西冷战最激烈的时候,但西德政府的政策已有了转变,放弃了对抗的政策。我刚到西德时,是由社会民主党执政,他们展开了所谓的“东向政策”。所以我对此有直接的观察。1983年我还搭火车进入西柏林,然后穿过围墙到东柏林,逛了一天才回来。我从东柏林透过布兰登堡门回望西柏林,那是很奇特的经验。

  我当时很注意西德的政策,因为德国与中国一样,都有国家分裂的问题。当时波昂还是首都,西德政府在那里设了一个“政治教育中心”,邀请专家学者针对各种政治议题撰写论文,编辑成书,供人免费索阅。这些书可以说是高级的宣传品。透过这些书,我们可以瞭解西德政府的统一政策。西德政府要统一,东德政府则要独立,可说是“一德各表”。西德政府设立“两德关系部”,来处理对东德的关系,东德政府则由外交部处理对西德的关系。

  我将西德政府的统一政策归纳成两项基本原则:第一是宪政主义,第二是欧洲统合。第二项原则与我们的统合会有关。西德政府刻意避开民族主义,而是用欧洲统合取代民族主义。现在看起来,这项政策是成功的。如果当时西德政府基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必须统一,必然会引起周遭国家的恐惧,所遇到的阻力将是不可想像的,德国是统一不起来的。所以,这是非常高明的政策。

  两岸统合与民族认同 

  所以,我们要好好思考统合和认同的问题。德国经验给我的冲击是什么呢?我们长期接受国民党教育的人,总觉得民族主义是好东西。我年轻时已隐约想到民族主义会有副作用。我当时的想法是:种族民族主义会有问题,但至少文化民族主义是没问题的。事实上,孙中山在先亥革命成功之后也放弃了种族民族主义。 

  我在波昂大学修过一门政治学的课,写了一篇报告,讨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我觉得孙中山的文化民族主义很合理,但出乎我的意料,教授与同学都不能接受我的观点。当时我很震惊,为什么我们觉得合理的东西他们不能接受?后来我才瞭解民族主义(不论任何形式)在德国是很大的禁忌,因为德国人吃民族主义的亏太大了。现在我承认民族主义是坏东西。 

  上面谈到西德政府的统一政策基于“宪政主义”与“欧洲统合”两项原则。在两岸关系中,“宪政主义”在短期内不可能为中共所接受,因此无法作为统一的基础。两岸统合似乎较有可行性,但统合与民族认同不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注意其中的区分。如果统合的基础在于民族主义,问题就非常大,因为大陆有民族主义,台湾也会出现民族主义,这会形成两种民族主义的对抗。 

  这几年我同台湾大学的黄俊杰教授推动东亚文明研究。前几年在台湾大学还设立了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我们提出“东亚文明”,一方面是要避免民族主义,一方面则是要避免西化。在我们看来,这是比较恰当的立场。

  所以,我的问题是:两岸统合的内容是什么?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台湾可以坚持宪政主义与两岸统合,但是大陆只能接受统合原则。但统合是不是等于认同?是不是等于民族认同呢?如果统合等于民族认同,问题就非常大。

  德国的教育并不强调他们是德国人,而是强调他们是欧洲人。他们自我压抑到什么程度?他们平常不太敢拿国旗出来,只有在足球赛时才可以放肆地唱国歌、挥舞国旗。整个说来,这是成功的策略。我不晓得大陆的知识界与政治领导人有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