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李逸舟:如何正确解读“胡六点”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20 00:10:24 |
国共发表共同愿景使台独失去舞台 记者:说到这里,我想到2005年“胡四点”发表和国共两党领导人发布共同愿景后,虽然陈水扁仍在当权,但你当时即断言“台独已是强弩之末”。其中的逻辑依据是不是正在于此? 李:是的。从宏观上看,受两岸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和地域人口、实力对比、国际地位与影响、发展趋势等等基本因素制约,“台独”本来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还在1991年的时候,由于台湾“民主化”的若干重要问题基本解决,民进党失去了攻击国民党的着力点,一度试图以强化“台独”诉求来保持对国民党的进攻力度,并于当年通过了“台独党纲”。此举一出,全台震动,股汇动荡,导致民进党在年底的选举中遭遇重挫,“台独”因此被称为“票房毒药”。此后民进党开始淡化“台独”色彩,九十年代中后期展开了趋向现实的大规模“路线转型”。但在此同时,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分歧却持续扩大,冲突持续升高,有人利用这种分歧不断激化两岸危机,塑造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不满,最终导致民进党上台。以后的几年里,“台独”势力每逢重要选举或其他重要事件,就以激烈言行挑起两岸紧张、激怒大陆,从而在岛内获取政治上的好处。这几乎已经成为规律,规律就是已经反复出现的东西。2005年国共两党搁置了双方在“九二共识”上的分歧握手言和,为台湾民众展现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这就抽去了“台独”势力操作两岸冲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国民党能够在去年选举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的趋势仍然会如此,祇要两岸主张和认同统一的人们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保持良性互动,“台独”就不可能再翻起大的风浪。 和平协议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记者:海内外舆论普遍关注胡锦涛再次呼吁“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及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你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李:双方有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等等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既是和平发展的要求,也将是和平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两岸最主要的敌对体现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在政治上,特别是在什么是一个中国、怎样坚持一个中国上。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了接触商谈,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敌对状态。接下来是要进一步巩固强化。具体来讲,还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一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双方怎么相互看待、怎么相互对待;二是怎样在一个统一的主权下妥善协商安排好涉外事务。这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个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问题。 关于前者,胡总书记提出“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这种政治关系,我认为上限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是台湾方面不能接受的;下限是“中华民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系,这是两个中国的关系,是大陆不可能接受的;实际上台湾方面现在也不企望追求这种关系。在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的空间和余地,我相信双方都有足够的智慧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表述,或者是找到一种实际的默契后不表述。其实问题说到底将会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胡锦涛和马英九见面了,双方怎么称呼?媒体报导时怎么称谓?我的感觉是,经过几十年的折冲博奕,双方差不多都已经想通了、想开了,现在是需要谈,需要双方具体协商。关于涉外事务问题,六点意见指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看现有的奥运模式、亚洲开发银行的方式、亚太经合组织的方式、WTO的方式,既然能够成立,就都不违反一个中国的格局。空间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关键所在,是思考问题的方向变了,双方都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说话,解决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如何协助在台湾的中国人从国际上争取利益和权益的问题。所以胡总书记曾说“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总的看,如果上述问题处理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将会迎刃而解。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