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月刊:人民币与中国经济再平衡全球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4-09-18 00:00:42  


 
  三、供强需弱背景下我国经济再平衡的全球影响

  中国经济一段时期以来的运行特点,是供给能力扩张较为强劲与需求增长偏弱并存的“供强需弱”态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激励与有利政策环境支撑,经济供给侧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传统和新兴制造业及工业部门,都整体表现出活跃的产业升级能力,并拥有比较充足强大的产能,彰显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优势与乐观前景。然而近年总需求增长持续偏弱,伴随间歇性增长下行压力,一般物价较低位运行,青年就业压力上升,本币实际汇率走弱,各类金融风险挥之不去,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在新兴产业与供给侧活力彰显背景下,需求端困难、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与预期转弱互动交织,经济运行呈现“好得很”与“难得很”并存的矛盾格局。

  从国内外经验看,宏观经济短期或周期性总需求不足现象时常发生并不足为奇,然而目前形势特点是上述供强需弱格局持续时间明显偏长。观察每年底和年初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分析判断可见,至少从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成为高层评估经济现实困难时频频出现的关键词,折射需求相对偏弱延续时间显着超过我国宏观经济历史的类似周期阶段。

  新形势下总需求持续偏弱现象存在多元复杂根源。除了疫情大流行冲击及其“疤痕效应”特殊因素外,近年某些宏观与监管政策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对需求端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从较长期背景观察,我国货币、金融、尤其是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作用仍有待充分发挥。根植于经济体制内在精神与长期取向,中国公共资源长期主要投向培育和提升供给侧技术进步与生产能力,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与成就上述“供强”格局作用凸显;然而就提升需求尤其是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而言,在政策方针层面虽也一直关注重视,资源分配投入的规模则明显较小和力度相对不足。

  “供强需弱”格局派生近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现实特点:一是从总量供求关系看需求偏弱是主要矛盾,二是从需求结构看内需偏弱是主要矛盾,三是从内需结构看居民消费偏弱是主要矛盾。考虑供强需弱格局的复杂原因,上述矛盾关系短期内或难以自发缓和消亡,亟需政策部门在厘清形势基础上通过系统治理加以调节修复。实现经济再平衡需统筹远近和多策并举:宏观政策需增加提振需求特别是扶持居民消费力度,充分发挥宏调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从中长期看,需适度逐步减少公共资源对供给产能的投入或补贴规模,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自身力量推动创新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要深化中国新时期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社会保障力度,通过两个五年规划期前后的持续努力,较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中国经济“供强需弱”矛盾及其再平衡要求,与人民币国际化至少有两点关联。产业结构升级与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尤其是诸多制造业部门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加上其它领域优势与大国影响力,使得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来改革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现实重要选项之一。2008年以华尔街为震中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引发各方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议题的广泛关注。过去十几年中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该进程对改革完善当代全球货币金融治理架构的积极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知与肯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