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观察台湾变化 可用长时段理论

http://www.CRNTT.com   2017-03-28 00:10:17  


 
  (二)台湾岛内政治力量的结构性变化导致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产生根本性改变

  国民党退踞台湾初期直到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台湾当局确立了“反攻大陆,光复国土”的方针,形成了以“反共复国”为核心特征的大陆政策。国民党当局坚持“反共复国”大陆政策,同时,强调“经营台湾”“巩固复兴基地”,“实践三民主义”,“复兴民族文化”。蒋介石时期台湾当局大陆政策在两岸关系上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剿匪”性质的“反共复国”政策,而在国际关系上其最大特征则是坚持“汉贼不两立”的一个中国原则立场,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蒋介石反对美国推动“划峡而治”和台湾问题国际化。

  然而,两岸关系的现实摧毁了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梦想,在台湾社会本土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台湾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台湾社会先后经历了蒋经国时代、李登辉时代,以及两次政党轮替,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不断演变,逐步确立了“以台湾为主体,从台湾的视角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原则。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台湾当局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在两岸关系方面推动分离主义路线。而国民党已经没有力量制约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近日,围绕“公投法修正草案”涉及“领土变更案”的审议,国民党“立委”赖士葆、黄昭顺发言表示支持,赖士葆表示:“因为一直反对这一条,我们失去了政权,付出代价,我们愿意倒过来支援这个条文有什么不对?”③国民党两岸立场的改变显示出,国民党没有能力制约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台湾政治力量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台湾岛内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导致台湾政坛焦点议题发生变化

  在台湾社会的本土化过程中,随着政党力量对比的变化,政党互动的焦点议题也在发生改变。从早期的反攻大陆,逐步调整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从统独之争调整到两岸和平发展与维持现状。

  1996年台湾实行领导人直接选举后,在台湾每四年一次的选举中,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2016年的选举过程中,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强调的是台湾社会的民生议题,努力降低两岸关系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影响;而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则强调的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力图将两岸关系因素提升为“大选”辩论的主轴。从选举结果来看,民进党蔡英文以25%的领先幅度赢得了“大选”。这样的选举结果显示出台湾民众更加关注台湾社会自身的发展,两岸关系议题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解决台湾社会自身存在的民生议题越来越成为台湾选民关注的焦点。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台湾“大选”的投票率一直高于很多选举社会。过去5次大选投票率分别是:1996年76%,2000年82%,2004年80%,2008年76%,2012年74%。2016年“大选”的投票率创出新低,只有66.2%。投票率的变化,显示出以往台湾选举中,由于选举议题涉及“统独议题”与国家认同,在这些议题上蓝绿阵营对立性很大,妥协性很小。所以会激发出民众的投票热情。随着“统独议题”的淡化,选举议题逐步向民生议题转变。在民生议题上,民众之间对立性相对较小,妥协性相对较大。因此,台湾“大选”的投票率也逐步回归正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