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台独”民意对撞 如何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16-11-08 00:28:06  


 
  民意还是“民粹”  两岸部分民众的直接对撞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在两岸民众需要空前团结,共同应对两岸在“后2016”时期面临的“台独”危机之时,两岸网络群体因为各种事端在社交网站发生冲突,两岸民意经受了空前的考验!大陆在台湾部分群体中被进一步地“污名化”,而台湾在大陆部分民众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开始恶化。两岸民众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和恶感已经达到1987年两岸恢复接触以来的峰值。而且,两岸部分民众的这种冲突已经不再是透过两岸公权力机构或其授权的民间团体,而是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下,产生了直接的冲突。两岸的纠葛与矛盾第一次深入至两岸民间层次,“民粹化”的民意弥漫在海峡上空。

  如果说“太阳花学运”和“反课纲运动”之时,大陆网络群体以及绝大部分普通民众只是台湾政局的看客,至多通过互联网瞭解岛内政坛动态,那么2016年1月的“周子瑜事件”是两岸民众直面互动的开始。围绕“周子瑜事件”以及同时发生的岛内政局变动,两岸部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一改过去交流中“温情脉脉”、“你侬我侬”的一面,通过社交网站开展激烈甚至带有火药味的互动,“表情包大战”、“帝吧出征”成为两岸交往史上的新名词。及至台湾电信诈骗犯的新闻在网络空间被“刷屏”,“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的神话被打破,而颇受岛内青年群体追捧的“小确幸”生活方式也被贴上“台独”的标签。与此同时,大陆游客“赴台游”的升温,也让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感受到台湾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网络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也不过如此”,对台湾的美好想像也在“深度游”后逐渐消失。台湾部分媒体对于大陆诸如“茶叶蛋”之类的无知、傲慢与自负,也引发大陆民众的普遍反感。7月发生的“大巴失火”事件,让大陆对于台湾民间的负面情绪再次高涨。大陆部分群体感觉到过去8年乃至于更长时间的“惠台”政策似乎只是大陆一厢情愿式的利好释放,台湾不仅在公权力层次渐行渐远,而且在民间层次也并不领情。由此导致的结果,大陆民间要求对台强硬的声音再起!而这次“再起”,不仅要求对台湾当局强硬,也出现了要求对台民众强硬的声音,这是既往两岸交往中未曾出现的场景。

  再考察台湾岛内,部分群体的“反中民粹”已经逐渐成为岛内的政治正确。“一中”以及作为“一中”替代表述的“九二共识”在台湾已经被高度“污名化”。不仅“台独”群体“不会讲”,中间群体“不愿讲”,就连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群体都开始出现“不敢讲”的现象。“台独”意识形态裹挟着“小确幸”、“媚日”等价值观,对台湾部分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群体已经陷入“反中必反”、“无中不反”的地步。由于这部分群体在相当程度上把持着台湾地区的媒体资源,各类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运用了“洗脑式”的宣传手段,导致“一中”及“九二共识”在台湾舆论场已经边缘化,出现“噤声”情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