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关注:蔡访日 触动了谁的敏感神经?

http://www.CRNTT.com   2015-10-08 00:08:01  


 
  很不幸,蔡英文今天访日,即将发生的“一些互动”已经让北京感到隐隐作痛了。

  这也是笔者将蔡英文山口县的参访列为其访日“重头戏”的原因。山口县不仅是安倍晋三的故乡,也是日本政坛“龙兴之地”,明治维新后的56位首相中就有8位来自该县,其中就包括岸信介、安倍晋三这对“爷孙二人组”。尽管对外公布的行程中并没有与安倍晋三的会见,但安排其胞弟岸信夫陪同,充分说明了安倍对蔡英文一行的“善意”与“信任”。很显然,在今天,与安倍展示亲密关系,对北京而言可不是一个正面的信号。从今年8月开始,安倍私下接见李登辉、在终战谈话中声称“战后日本人没必要再道歉”、“内阁”高分贝批评中方九三阅兵、强推安保法案闯关,在北京眼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触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没有一个行为不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安倍的系列举动,已经使自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以来日益冷却的中日政治关系降至冰点。

  亚太局势复杂 “维护区域稳定”的潜台词是什么

  再看民进党的对日政策主张,前主席苏贞昌2013年访日时提出“台湾与日本的核心利益是一样的”,此外,他还提出“民主同盟”,似与安倍早在2006年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遥相呼应。而此次蔡英文访日,她虽然低调地将主轴定位为“跟台侨、留学生见面,规划台湾经济新模式,强化台湾跟日本产业的连结”,避而不谈敏感的政治议题,但她还是指出“希望和日本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共同致力维护区域的安定、和平与繁荣”。可是,对中国大陆而言,“维护区域安定”在当下的语境中几乎可以和“抗衡中国崛起”划上等号,这是因为2012年后,中国大陆周边的区域形势已经发生了丕变。

  在1990年代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海也好、南海也罢,各国力量在上述区域中均处于一种“尚可接受”的僵局之中。之所以称之为“尚可接受”,是因为尽管中国与日本、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领海边界纠纷长期存在且时有爆发,但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尚能达到相安无事、各取所需的局面。这一方面归功于那个时期的北京外交决策者谨遵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尤其是前半部分的“韬光养晦”策略,一度还创造出中日东海油气合作开发的曙光;另一方面,也由于北京深信“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中国的国力还不足以多头应付与周边各国的边界纠纷,所以才选择了“不折腾”的战术。然而,2012年后,从主观上看,中国外交开始侧重“有所作为”,提出“具有大国气派”的“大国外交”,并称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特别随着2013年底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与2014年5月上海亚信峰会的高调召开,美国愈加强化了“中国将打破美国设定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这一印象;从客观上看,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导致了其战略收缩进程的开启,这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只能更多地依靠盟友以勉强维持其影响力,因此,“亚太再平衡”与其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围堵,不如说是被美国揭开的“潘朵拉魔盒”,长期以来一定程度被抑制的区域紧张甚至是军备竞赛,正悄然在南海上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