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基础服务设施供给的前瞻性待提升

http://www.CRNTT.com   2014-08-08 08:42:34  


  中评社北京8月8日讯/作为刚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不久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城镇化既有形成长期经济、社会成长动力源的“引擎”作用,又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证券报发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文章表示,弥合“二元经济”的长期发展进程中,我们需及时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今后几十年内势必展开的若干轮次、若干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条件升级换代两方面作出前瞻性考虑,尽量提升供给绩效而减少和避免失误举措。

  缺乏前瞻性的三个表现

  文章分析,基础设施和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条件建设方面的一大特征,是对总体建设通盘规划的水平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因为不论是交通、上下水、供电、供暖,还是通讯、通邮等,都必须合理形成一种网络系统,而桥梁、隧道、学校、医院、商场等,则应作为这种网络上的节点而合理布局(常称“网点”)。一个城镇区域的“顶层规划”,至少应有一百年以上的眼界,否则便是不合水准的低劣方案。因此,各地“顶层规划”下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应当与规划配套地具有较充分的前瞻性,要适当打好“提前量”或“安全系数”。中国这方面的条件建设,主要教训是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因“顶层规划”统筹不到位而不得不在短期内重复施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下水管道系统和类似涵管、光纤等的建设及翻修窘境,近几十年来在全国多个城市最为人所熟知。这些多埋藏在地下而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并行共存,一旦涉及建设或翻修,需要对城市道路“开膛破腹”。在统筹规划不到位的情况下,各地被老百姓称为“马路装拉链”的现象屡见不鲜,每多做一次路面的挖开和复原,必多一次为数可观的固定成本的投入,同时每一次整修所带来的停水、停电、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必给公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国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并行的地下管道系统,通常有自来水、污水、供暖、地热、光纤、光缆等,种种系统在地下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且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专业管理部门,哪一个系统出了问题,都扯动别家,避免不了大动干戈。

  随着中国道路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中也明显存在某些前瞻性不足问题。在大量的教训面前,我们足应反向思考,若在修建当初,能够将建设的前瞻性与财力预算安排更多地体现“提前量”,算总账下来要合算得多。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相关建设事项中若继续忽视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前瞻性问题,那么同类困扰将有可能继续凸显。

  第二,轮次间供给满足需求的区间较短,而不得不频繁升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供给双方达到均衡”,意味着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恰好满足公众真正所需。如按照时间序列在一定时期内观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大体上呈现这样的轨迹:伊始表现为需求高涨,政府着手组织供给,总规模适度大于需求,或至少使供给与需求峰值达到均衡;其后需求又高涨,下一轮供给的条件建设不得不再度开始。若前瞻性较高,从“供给大于需求”过渡到“需求供给双方均衡”的区间持续时间较长,下一轮供给开始的时点可以较晚,在全周期内公众满意度较高,从长期看其综合性绩效水平也较高,但对于每一轮次而言的集中投入规模要求亦较高。任何供给主体的投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这种设施条件建设只能分轮次逐步“升级换代”地进行。由于规划水准和前瞻性不足,中国目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后,供给满足需求的时间段较短,短期内便需要扩建或重建,并以公众满意度的损失等造成社会代价。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