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别让食品国标沦为“吃不死人”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12 17:32:46 |
食品安全监管,本是一项技术活。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不仅取决于检测设备和技术等硬件条件,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意识和责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乳品国标”。因为被一些利益所影响,此标准甫一出台,即被舆论批评为“一夜倒退25年”。而速食食品新国标,也被指“标准降低”。 由此观之,不能不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如同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班倒数第二”一样,不仅不足喜,反令人忧心忡忡。因为公众真正渴求的是食品安全,而非掺杂了各种利益考量的“合格率”。更重要的是,以降低标准,更直接点说降低食品安全指标为代价而取得的高合格率,不仅无益于改善食品安全的糟糕现状,反而人为营造了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从而掩盖了监管方面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把现成的行业内国际标准放在一旁,一定要降低标准去制定一套本国规定,对此国人并不陌生。2011年,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备受诟病时,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坦言,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 所谓从国情出发,就是要迁就到部分企业的利益,把行业标准降低。这种掩耳盗铃的行径,你好,我好,大家不好。现在是什么样信息发达的社会毋庸多讲,自家的门槛,别家的门槛,世界通用的门槛,瞒不住,遮不了。没有标准或是标准过低,最终只会发展出一场整个行业的堕落狂欢,一地的纸屑扫都扫不乾净。即便在这样的低标准运行中,还是不时在产品质量上出更大的纰漏。在市场最惨淡的时候反而选择降低标准,这种假繁荣,人心向背定成败,让整个行业成了笑话。 ■ 安全食品不能靠企业凭良心生产 蒲长城还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身为国家质检总局的高级官员,蒲先生抛出这样一个观点,着实令人惊诧莫名。“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这纯属一句正确的废话,什么样的食品不是生产出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一要靠行业自律,二要靠严厉监管,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再善良的商人迟早也会暴露出逐利的天性,反之,再无人性的商人也会忌惮于无处不在的监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些食品安全治理较好的国家,也用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制度的科学和监管的到位,才会有人性的向善,道德感的提升,两者岂能错位? 从合格与安全的混淆,到监管与生产的错位,不仅说明一个官员对常识的缺失,也是对其职责的一种漠视和矮化。 寄望企业“良心发现”忽视制度漏洞、放弃逐利天性无异于痴人说梦。屡屡爆发的质量问题,固然有企业自身的问题,监管问责的不到位亦难辞其咎。去年11月,乳品新国标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却被称为“适应国情”。蒙牛多次出现问题,却可一再声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光明总裁郭本恒曾公开抱怨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太多,但无一被检出有问题,结果这些“合格”产品却频繁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产品是如何通过检测,抑或是它们都碰巧没有被抽检?无论是何种原因,“合格”产品频出问题、爆出质量问题后除了下架、停产,涉事企业鲜有接受更多处理,都会为乳制品企业带来侥幸心理,间接为问题乳制品大开方便之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