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张亚中:《中国评论》为两岸关系挂灯搭桥

http://www.CRNTT.com   2013-03-08 00:42:55  


 
  中评社是两岸关系的报道者、评论者、见证者

  2003年,我从南华大学转至台湾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已经就“两岸统合论”形成了整体的结构性论述,但是由于陈水扁日后在2002年又提出“一边一国”等主张,使得“统合论”的讨论昙花一现,并没有再在两岸形成讨论的焦点。2004年陈水扁再次执政,先是两颗子弹的疑云,后来又有其家庭贪腐事迹的曝光,面临这些压力,陈水扁以激进方式来巩固其政权。我与一些朋友也暂时放下了“统合论”的思想传播工作,开始在现实政治的场域,用社会运动方式尝试守住一些基本立场,以避免两岸关系走到无法回头的地步。

  陈水扁从2004到2008年期间,在与两岸有关的政策上有三大政治动作。分别是2004-2005年的“6108亿军购”、2005年的“修宪”、2007年的“入联公投”。这三项政策中,在野的国民党对于“军购案”是原则不反对,但是技术性不支持,对于“修宪”则是完全赞同,对于“入联公投”也提出“返联公投”以为因应。整体来说,国民党并没有在陈水扁第二任期提出任何本质不同的政治见解。

  当说过的话已成为文字时,走过的路也就留下了足迹,当代媒体的功能已经不仅是报道,它还可以帮忙民众唤起记忆。自从2005年中评社成立,有了网路以后,它不再受文字篇幅的限制,滚动式的新闻报道让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动态,所有报道所累积而成的资料库让使用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像台湾的频繁选举可以检验出每位政治人物的政治主张与立场是否一致一样,中评社的密集报道也让读者可以轻易了解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每一次新闻报道的主角,他们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他们的改变又是什么。

  做为一位政治观察者,很高兴看到有中评社这样的媒体,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事件时多了一份真实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谁走的道路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尝试在中评网的“中评搜寻”中键入自己的名字,看看我与中评网是何时结的缘。在中评网的现有资料库中,第一则出现有关我们活动的新闻是2005年5月13日,那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是:“马英九:公投入宪是阻止台独的更好办法”。新闻的内容是这样写的:“马英九上午在国民党中央召开记者会说明国民党修宪主张,并澄清公投入宪绝非法理台独。质疑公投入宪就是法理台独的民主行动联盟召集人张亚中到场要求和马英九辩论,不过,马英九并未回应。…马英九说,国民党推动的公投入宪等修宪案,不但使制宪、正名更困难,更不可能走向台独”。

  马英九认为公投入宪会使得未来要台独会变得更困难的说法,或许在法律的程序上说得过去,但是从日后的发展来看,民进党推动的是“分离史观”,他们暂时跳过宪法,从历史教科书中去建构未来有助于分离的异化认同基础。马英九认为,由于公投入宪,法理台独已经不可能,但是他似乎并不能够理解,由于2005年的修宪,“法理台独”的因子已经入宪,“法理独台”已经成为事实了。从这一则报道也可以了解,为何马英九及国民党并没有反对2007年的“入联公投”,反而提出了“返联公投”的主张。

  很庆幸,由于有了中评网的传播,我们反“修宪”、反“入联公投”、反“返联公投”的活动、立场与原由,能够充分地让所有华人世界清楚地认识。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民主化后的台湾,有的人像变色龙一样地不断寻找他们的机遇,有的人却是始终不移地坚定自己的信仰。中评网不仅纪录了政治人物的变与不变,更适时地站在其信守的立场做出评论,在报道与评论的过程中,也清楚地呈现了两岸关系历史转折的轨迹,中评社不仅是纪录者、评论者,也是见证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