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民族主义与中日关系的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2-10-03 09:45:41  


 
  中日民族主义具有特殊性 

  第三,较之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间的民族主义,中日民族主义具有特殊性。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可以视为是常态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核心就是领土和海洋的具体纠纷。就是说,这些民族主义包含着的更多的是物质意义上的“国家利益”。这种形态的“国家利益”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往往可以管理。但中国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却具有特殊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本来由日本输入,也是因为日本因素在中国生根、发展和强化。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给中国带来战争和巨大灾难,如此长的一段历史,彻底改观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中国人的民族和国家的耻辱,是和日本有直接关联的。就是说,中国对日本的民族主义,在具体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了强烈的情感因素。这种强烈的情感因素,使得这一民族主义难以控制和管理。从“五四运动”到这次反日示威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情绪性甚至暴力性,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些因素表明,中日两国如何理性地应付各自的民族主义,决定了亚太区域的安全或者不安全。从理性主义的观点看,任何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只要有原因,人们便可找到控制、管理甚至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日民族主义也一样。要控制和管理民族主义,首先就必须理解它们各自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历史地看,任何民族主义并不是一产生就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最终成为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即政治力量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力量来动员并使用到国际关系上。在这个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如果任其发展,都具有其导致两国最后冲突的潜在危险性。 

  首先就中国民族主义来说,到目前为止,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应性和防御性,和二战前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不同。即使这次具有暴力性的民族主义示威运动,也是对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的反应。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民族主义的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外在条件一再恶化,中国也有可能演变成往日德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 

  德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在最初的阶段,也是反应性的和防御性的,但为什么最终演变成为具有高度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呢?进攻性的民族主义,既是当时德国、日本各自的内部政治因素推动的产物,也是当时国际条件下德国、日本各自和其他国家互动的产物。一个特定国家的民族主义的性质,是这个国家与其他相关国家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今天中国反应性和防御性的民族主义,在和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互动过程中,也有可能在未来,演变成一个具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而一个具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则倾向于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这意味着中国在亚太区域是扮演和平的使者还是冲突的媒介,并不仅仅取决于人们广泛认为的中国内部政治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国和这个区域其他国家的互动。 

  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方面,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其一些内外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不过,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相反,政府对民族主义更多的是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在管理和控制民族主义方面,面临越来越艰巨的挑战。中国政府经常遭到国内外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批评,甚至攻击。一些政府官员尤其是外交系统的官员,被民众视为是“汉奸”和“卖国贼”。同时,中国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激烈的情绪面,使得其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性的同时,大大增加着对政府的压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