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深化金融改革亟须解决方向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2-07-10 08:20:03  


应重新审视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工业化国家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实现了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成功地规避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二是成功地变金融服务为金融掠夺。其后果是金融部门的迅速膨胀,这又导致社会人力资源迅速地向金融部门规模集聚,并造成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从而窒息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上海证券报发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文章表示,在金融和实体经济日益脱节的情况下,只要金融部门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可怕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为防止中国金融改革走上歧路,有必要对已经开展的和正在进行中的金融改革加以检验,以防止金融部门走向虚拟化,从金融服务蜕变为金融掠夺。

  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金融领域中的三大“改革”是需要重新加以审视的。第一,中国金融体系究竟是以股权直接融资为主好呢?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更好?第二,中国信贷市场改革是走市场一体化的道路为好呢?还是让高利贷合法化更好?第三,面对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国是让人民币国际化好呢?还是发展离岸美元市场更好?以上这三个重要的选择若是出错,不仅会直接影响金融活动的效率,而且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是直接融资好还是间接融资好?

  文章称,如果把英、美两国和德、法、日三国做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五个世界最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在融资模式上大致上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股权直接融资模式;以及以德、法、日三国为代表的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为何同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却选择了不同的融资模式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理解。

  第一,从历史上来看,德国、法国和日本都属于追赶型国家,为了在短期内能够赶上最先进的英国和美国,就需要迅速动员全社会的资本和储蓄来加快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银行间接融资的做法是比较可行的,因为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动员成本相对较低,即使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存款人也可以参与银行储蓄。

  第二,再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监管银行通常总是要比监管资本市场更加容易些,因此,对于“后进”的国家来说,选择银行间接融资的风险会低于股权直接融资的风险。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与“先进”国家相比,“后进”国家最为稀缺的要素是“企业家”资源。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的本能就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需要通过股权融资来为其提供足够数量的“资本金”(即自有资本),而银行资本作为“事先合约”的“无风险”资产是不能被企业家用来从事风险极高的创新活动的。因此,在一个企业家资源稀缺的、以追赶为目标而不是创新为主的国家里,银行间接融资要比股权直接融资更加可有效率。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处在赶超与规模扩张期,企业家资源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股权直接融资模式并不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一个企业家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里,选择股权直接融资方法反而会降低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与银行间接融资不同,股权直接融资属于“事后合约”,企业经营成功了才能向投资者分配红利。企业投资失败了,投资者将一无所获。这样,在一个企业家要素稀缺的国家里,股权融资就有可能成为“融资者”圈钱的手段。

  其次,只要股权融资蜕变成为“融资者”的圈钱手段,那么在资本市场上出现高市盈率发行和超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股权融资就会进一步演变成为金融掠夺。

  最后,当资本市场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收益的时候,所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就只有依靠投机性交易来获取所谓的投资回报(实为交易收入),于是,整个资本市场就会走向虚拟化,成为一个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的“赌场”。

  目前发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某些乱象基本证实了我们以上所做的分析。现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流通市值虽然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却没有产生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从散户到机构投资者大都亏损累累。所有这些,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缺乏能够真正为民众和投资者创造财富的企业家。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过分强调股权直接融资的金融发展战略和改革路径,从中国缺少企业家要素的客观事实出发,以提高稀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为目标,严格控制新股发行,通过更多开展银行间接融资的方法来帮助企业突破金融约束、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