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http://www.CRNTT.com   2012-06-15 13:33:09  


新周刊372期封面
  中评社北京6月15日讯/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广东新周刊日前刊载文章《“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先生

  ‘古者称师曰先生。’

  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 并非所有的教师, 都配称‘先生’。

  师,要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否则,教师就沦为了贩卖知识的嘴上饭碗。

  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一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以弱身御乱世,对学生满腔热血,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以前,读书郎‘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现在,我们担心教师满中华、学者遍天下,而先生阙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文/何树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中国之崛起,若言是全体国民之力,则此力之肇始,非在近年,乃在百年以前。百年以来国民救亡图存意志不竭不息,方有百年中国历艰难困苦终于巍然屹立。而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年代,先生们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语)。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20世纪的先生来了:谭嗣同以死唤醒后起者,康有为创造性地设计了“大同”社会里中国人完整的教育体系,梁启超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严复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

  19世纪行将结束时,科举考试未废,私塾、官学、国子监、书院俱在。彼时,中国还有上百所教会学校,还有着重外国语、军事和技术实业的30余所洋务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指导着1872年容闳率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的教育内容。1872年8月11日起分四年四批赴美的共120名幼童,没有完成15年的学习计划,就在1881年因政府的守旧而被撤回国(实际回国94人),其中包括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另有三届共87名留欧学生,从1879年起陆续完成军事与制造学业归国,其中包括严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