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邓聿文:如何改造中国的两会

http://www.CRNTT.com   2012-03-21 11:18:32  


 
  上述现象是中国两会多年的积弊,原本不奇怪,只是随着民众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也随着两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人们对它们的容忍也就更少。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两会的质量和人们对两会的观感。

强化角色意识 提高议政水平

  出现这些问题,除了一些代表委员的履职能力确实不高外,主要是代表委员的角色意识不强。绝大多数代表委员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荣誉,或者获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自己是选民的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识不强,关键又是代表委员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出来的,而是由上级指派和分配的。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谁的资源多、声望高,离权力最近,谁就当选。“三多”代表委员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要提高代表委员的议政水平及两会质量,须强化其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一靠个人自觉;二要从外部进行监督,如公开代表委员的身份等信息。除此外,更为根本的是要改革代表委员的遴选机制,变目前的指派分配为竞争性选举,也即由民众直选代表委员。当然,这就需要大幅削减代表委员人数,从而须建立起代表委员的常任制,一如各国的议员一样。

  对中国的人大和政协体制而言,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变革,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但可以扩大一些阶层和集团特别是弱势阶层和集团的代表委员比例,并相应减少另一些阶层和集团的代表委员比例。比如,农民就应有与其人数相当的代表和委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表达能力的培训;而官员和资本家代表的人数应大幅减少。

错误的假定

  之所以要进行这种代表委员的结构调整,是为了反映和适应不同阶层在社会中的人口构成,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需要。顾名思义,人大和政协的代表委员的组成和结构应尽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官员代表和富人委员占多,其所代表的利益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

  目前的人大和政协制度,理论上假定每个代表委员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也即都是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存在个人私利,正由于有这样一个无差别的利益假定,因而,由谁来做代表委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换言之,农民的代表并非一定来自农民,由政府官员代表农民也可以,而且实际上可能比真正的农民更能代表农民这一阶层的利益,因为官员显然比农民更会表达。自然,工人的代表也非一定要工人,企业主也可代表工人的利益,因为劳资双方都是一家人,他们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但我们知道,这个假定并不合乎实情。如果说,在改革前,各种利益差别不是很大,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铁板一块的利益也日益分化与深化,每种利益都有自己的边界,边界内的利益只能由这个边界里的人去代表和主张,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官员就是官员,资本家就是资本家,他们的利益虽然有交集的地方,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是存在冲突的。因而,不是别的利益边界的人可随意进入“我”的利益边界来代表“我”,那怕是被看作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官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