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张亚中:尔忧选举 我忧两岸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00:37:51  


 
    选举的社会化效益:“国家定位”的反覆形塑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总统”或“国会”大选,只是换一个主政的政党或政府而已,但是在处于两岸分治的台湾,不论喜欢与否,在民主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难以脱离认同、统独这些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因素。不论是“总统”大选,地方选举,这些非物质因素从来就没有缺席过。

  民主选举本来是可以用民主方式化解社会歧异,也就是用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方式凝聚大家共识。由于实践民主的工具之一就是选举,要赢得选举就必须与对手做区隔。族群、认同,往往是用来区隔彼此的最廉价武器。

  在台湾,“总统”大选宿命地成为“国家认同”的再形塑,也是“国家定位”的一个反覆抉择。一次选举自然不能形塑完成,每一次选举都涉及动员,规模愈大,动员愈强,促成每一次社会化的解构或强化,而其结果也就左右了人民的认同选择。

  民主政治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尊重民意,但是政客的操弄主导往往可以引导民意。继1993年起寻求进入联合国、1995年李登辉走访康乃尔,1996、2000、2004、2008的大选,族群、统独、“国家定位”等认同都是重要的议题。

  经由选举的政治动员,整体来看,台湾对大陆的分离意识趋势并没有因为选举结果是国民党或民进党而有所改变,也没有因为两岸交流频繁有所逆转。与1990年代初期相较,有关统独、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等认同已经有明显的消长,选举本身虽然不是原因,但却是加速社会化形塑认同结果的工具。

  2012年大选即至,毫无疑问的,两岸关系是个不会缺席的议题,特别是两岸定位,自我定位,也会随着选举的政治动员而影响民众认同。经由选举所形成的新认同,也会约束选后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时的立场。因此,要判断2012年以后是否会有两岸和平协定,必须从选前各政党的政治立场谈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